返回

第40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0章 (第3/3页)

为之神旺”。

      但是,建国后像这样表扬周扬的机会并不多。那时候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每次运动均从文艺界开始,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到《红楼梦研究》批判,从反右、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到批判《海瑞罢官》,被批判者的背后,总是或多或少闪着周扬的影子。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他终于被指责为“文艺黑线的祖师爷”而成为最早的受冲击者之一。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忘记周扬。

      1975年9月30日晚,重病中的周恩来最后一次出席国庆二十六周年招待会。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起用邓小平同志主持党和国家的第一线工作。

      为了落实党的政策,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任何一年不同,有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的老干部、老民主人士、老教授、老专家被邀请出席了这次国庆招待会。

      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许多位知名学者应邀出席。

      国庆招待会后,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小组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了一份简报,反映出席国庆招待会的知名学者的雀跃之情。

      毛泽东阅后很高兴,在这份简报上批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单上的人参加招待会甚好。可惜没有周扬、梁漱溟。”

      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听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名言;却并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可惜没有周扬、梁漱溟”。

      这是因为当时的特定情况,没有能公开全部引用这段批示,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还在挂念着周扬。

      二六 战争年代造就伟大作品——毛泽东与臧云远

      1938年秋天,臧云远在延安,幸运地见到了毛泽东。

      在一次接见时,臧云远亲自聆听毛泽东对当时抗战文艺和文化问题的教导,这使他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武汉成了国统区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北平和上海的大批文化界人士云集在武汉,街头演出、诗歌朗诵和各种文艺界隼会盛极一时。周恩来和董必武也时常在这些集会上露面讲话。进步文化界还出版了综合性文艺刊物《自由中国》,臧云远是主编之一。郭沫若、郁达夫、老舍等为这个刊物撰稿。毛泽东为刊物题词,“一切爱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的中国而斗争”发表在第二期上,这使臧云远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当时处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敌强我弱。台儿庄战役以后,揭开了保卫大武汉的序幕。国民党反动派早已部署上峨嵋山,到了秋天,就向重庆退却了。

      这时华北救国会组织到前线劳军,臧云远参加了,他们带着大批药品,经过洛阳,到西安时,武汉沦陷了。

      臧云远于是按原定计划,向着心中向往的抗日圣地——延安前进。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臧云远荣幸地见到了朱总司令,他是那样和蔼可亲,风尘仆仆,正在为抗战布阵,充满了必胜信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