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2/3页)
得短一点,以便能在网里调整过来。他先往前踏了两脚掌,将搭挂在身前的网绳死死踩住,然后才将身体往上尽力抬起。这样五郎的双脚与头顶成了两个支撑点,将马鬃网上下绷紧。
“韧藤马鬃网”韧性十足,像五郎这样用头和脚将它撑绷开来需要非常强劲的腰力。五郎从小就在河上摇船背纤,到鲁家后他做的是断木扛柱,这也使得天生神力的他更锻炼出一副骇人的好腰力。
“嘿!”关五郎一个发声用力,“韧藤马鬃网”被关五郎强劲的腰力绷扯得直直的,如同是琴弦在“嗡嗡”作响。韧藤和马鬃编缠的网绳竟然被拉长了半尺。
五郎将刀头横塞到马鬃网的网眼里,刀杆搁在肩膀上,然后再次吐气发声,将腰背力量施展到极限,与此同时,他右臂在刀杆上用力一个横砸……
“韧藤马鬃网”的确很结实。但不管多结实的绳索,在被拉长到极致后,就会变得很脆弱。从小就背纤绳拴绳缆系船的关五郎对于这些是非常清楚的。
扣子终于损了,“韧藤马鬃网”破了一个不是太大的口子,五郎一阵刀割手拉,好歹是钻出了困境。
刚钻出网关五郎就感到一阵晕眩,是毒气运转了。他将朴刀收回原状,撑住地面,稍稍定了一下神,便迈步朝墙壁那边的立柱走去,将耳朵贴在柱子,眯着眼仔细地听。
这是“立柱”工法中的一种,叫“听隙”。造房子的时候,立起的柱子与梁椽、地基石座间的契合,连接柱与柱的跨梁与柱子的契合,这其中有好多是眼睛看不到的,所以为了辨别这些部分契合的好坏,就必须用耳朵听,这就是“听隙”的工法。这工法就是在一处柱、梁敲击,在另一处贴壁倾听,然后根据听到的声音,再根据木材的材质以及结构,来判断这中间是否存在瑕疵。一般的匠人只能跨一个点听,最多两个,而高手可以跨听多个点。
五郎此时就是通过柱子上的传音来判断楼上的情况。楼上早就没琵琶声了,而且刚才与“吴钩”对决的时候,楼上还发出一阵像是粗重东西砸在木地板上一样的空响。
而现在他通过柱子听到上面有一个他非常熟悉的脚步声,在躲闪腾揶。五郎的心放下了许多,身手如此敏捷,说明鲁天柳还应付得来。同时,五郎还听到另一个怪异的脚步声,比鲁天柳的要笨重,但也是十分迅捷,正在追逐拦阴鲁天柳。
五郎没有多想,他从圆筒形的竹篓里拉出了一根极富弹性的绳子——“捻股牛筋绳”,将绳头两端各挂在两根柱子上。这“捻股牛筋绳”是立柱时用的定直绳。竖起的柱子要保证笔直不斜的话,就必须经过多次调整,用这绳子将竖起的柱子四面固定住然后进行调整,既可以保持柱子不倒,又能在不解开绳子的情况下推拉垫移。明朝无名氏修撰的《新工智物说》(注:明朝无名氏修撰,记录的主要是一些新的工艺技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域外传来的。此书其实对当时中国工匠具有很好的指导和提高作用,但由于中国迷信封闭的社会环境和人们固执保守的思想,所以对这部书中所录技法有很大的抵触。此书只出了一两版便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