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继续保持影响力 (第3/3页)
如之前提到的在多伦多展出的四部电影。有三部都选在了十月上映。
《杯酒人生》、《北方风云》、《死亡女孩》都算得上是独立电影,投资不高,商业价值也不大,即使有阿德里安支持,宣传的力度也不会太大,选在淡季上映也正合适。《傲慢与偏见》相对要好一点,但也只是好一点,所以时间安排在11月初。
不过。即使这三部电影在多伦多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好评,尤其是苏菲执导的《死亡女孩》,作为一位奥斯卡影后改行当导演后的部长篇作品,光是这个噱头就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在十月份当中,最受关注的却不是这部电影,而是……某个得罪了大部分欧洲电影人的家伙的作品:《钢琴家》!
“阿德里安用了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用真实的笔触放到了我们的面前,而另一位阿德里安则用精湛的演技将这些充分表达了出来。”
“在视觉和叙事风格上非常贴近老式电影,并且整体相当克制,但这正好将那段黑暗时期恰到好处的诠释了出来。”
“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中戏剧性的连开数枪都没能杀死人的情节。在《钢琴家》这里,纳粹毫不犹豫的换枪杀死了对方。没有幸运,没有怜悯,只有冰冷的残酷,给人一种完全真实的震撼。”
已经等候许久,已经饥渴难耐的美国媒体和影评人,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渠道纷纷表意见,将这部电影一个劲的往上吹。当然。还有一些隐藏着恶意的评论,比如“相比较而言,《辛德勒的名单》更像是斯皮尔伯格在自命不凡”又或者“这是最好的。关于大屠杀的电影”等等,可惜两位当事人都不在意。
“毫无疑问,阿德里安比我干得更出色,这是一部真实的让人心痛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在自己的专栏中如此写道。
“感谢史蒂文的《新德里的名单》,如果不是他这部作品,我不可能以大屠杀为题材制作电影,感谢所有支持的人。”这是阿德里安的办公室出的声明。
这种低劣的挑拨离间的手段实在差劲,毕竟阿德里安当初都说过,他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才有了想法,更何况他还是《辛德勒的名单》的投资人。
相对于热闹的北美大6,欧洲这边却是一片片静悄悄,仿佛获得今年的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根本没有上映似的。想想也是,阿德里安之前的一番言论不仅让他们狼狈不堪,还间接分裂了欧洲电影人,现在好容易平息下去,怎么可能又提起?难道还嫌不够焦头烂额么?
当初所有人都没注意到,阿德里安那番言论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并不是抢夺对艺术的话语权,而是在上了《艾伦秀》后才慢慢酵出来的……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导演,有无数堪称经典的作品,有《黑客帝国》和《指环王》任何一部都是殿堂级的系列,以及各种风格不同的电影,连他都不敢说自己的作品是艺术,连他都要战战兢兢抱着敬畏去努力攀登,你们这帮欧洲导演凭什么说艺术呢?
这一巴掌才是最重的,以至于原本还沾沾自喜的法国人也觉得脸上**辣的,所以之后欧洲电影人才会迅统一意见,可惜为时已晚,欧洲电影人只好尽量淡化处理。所以苏菲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带《死亡女孩》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否则指不定会遇上什么。
可惜,有些事情光凭不理不睬就可以淡化的,不说那些自认为胜了一局的美国人,但是阿德里安就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之所以决定让《钢琴家》在十月上映,而不是在拿了金棕榈,以及话题正浓人气旺盛的时候上映拿些票房,为的就是让《钢琴家》的影响力继续保持下去,并借着这个机会告诉某些人:看,我释放出了多少善意,我为你们做出了多少牺牲,难道你们不应该表现点什么吗?
反正他也没打算让这部电影赚钱,如果要让账面好看,大不了自己扔个几百万到一千万进去将票房托起来就行了,再说了,相信全世界的犹太人应该不会让他亏本。
所以欧洲电影人就倒霉了,他们不想对这部电影或者说对奇迹导演做出任何评价,可偏偏到处都有关于他的报道,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他甚至还出现在体育频道,该死的切尔西!
这就是传媒大亨的力量,别的不说,之前那位号称“同情纳粹”的拉斯冯提尔,现在除了还能在网络上纠集一批信徒吼几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被欧洲电影圈封杀也是肯定的事,谁让他去招惹那个家伙的?
即使如此,到最后欧洲电影人还是不得不进行回应,尽管阿德里安没再说一个词,但网络上讨论得那么火热,美国人又是那么的咄咄逼人,再无视下去他们就要单方面宣布胜利了,能不回应么?
该死的拉斯冯提尔!该死的阿德里安科威尔!欧洲电影人在心里郁闷的痛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