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25章 (第1/3页)
我心中有不祥之感。
朱老师再上课时,对我们的处境一字不提,开始进入第二首济慈诗,《夜莺颂)的讲解。他说,世人读过雪莱的(云雀之歌)再读这《夜莺颂),可以看到浪漫时期的两种面貌,以后你读得愈多愈不敢给Romanticism一个简单的“浪漫”之名。济慈八岁时父亲坠马死,十四岁时母亲肺病死,二十四岁时,在病重的弟弟病榻旁,面对渐逝的生命,悲伤无助,尝试在艺术中寻求逃离人生之苦,遂构思此诗。在温柔之夜听夜莺之歌,如饮鸩毒而沉迷,如尝美酒而陶醉,然而夜莺必不知道人间疾苦:"Here,Wheremensitandheareachothergroan"(这里,我们对坐悲叹的世界)。诗人坐在花果树丛,“在黯黑的浓郁芳香中倾听,在夜莺倾泻心灵欢欣的歌声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为草泥。”
阅读和背诵这首《夜莺颂》都不是容易的事,济慈的心思出入于生死之间,诗句长,意象幽深丰富。棺校之下,读雪莱金舌雀之歌)则似儿歌般的轻快了。此诗之后,又读三首济慈小诗,《惧诗未尽而死亡已至》另1首,《为何欢笑)和《星辰啊,愿我如你恒在)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我经历了人生另一种境界,对济慈的诗,有心灵呼应的知己之感。
11、前进的读书会
在乐山的两年,我的生活似乎分成了两个世界。由水西门作界线,左转出去往文庙走。上课,看布告,读墙报,看各种展览(名家如徐悲鸿、关山月、丰子慎、凌叔华等,当然以地方人士和师生作品为主);从水西门右转白塔街回到宿舍,则是一个吃喝起居与人共处的现实世界。
我与赵晓兰搬到新房间不久,同房一位法学院同学邀我俩晚饭后丢“读书会”。我想去读些新书多么好,便兴冲冲地去了。
会场有三十多人,男生多于女生,那天正在讨论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母亲》,这本书我在南开时读过,很感动。下一次指定的是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书由大家传着轮流看,女生宿舍由我同室的侯姐姐(她休学回来复学,比我们大二、三岁)负责。我跟她去了三次,会场的讨论非常激昂热烈,充满了政治控诉,唱很多俄国民谣和《东方红》等歌。
在南开中学时没有晚上的活动,我周末回家,也从未听说有读书会,所以对我而言是新鲜事,在家书中很兴奋地提到。不久,父亲来信说,“现在各大学都有“读书会”,是共产党吸收知识分子的外围组织,如今为了全民抗日,国共合作,所有社团都公开活动,吾儿生性单纯,既对现在功课有很大兴趣,应尽量利用武大有名的图书馆多读相关书籍,不必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国内局势仍在低潮,前线国军真可说是在浴血守土。吾儿只身在外,务望保持健康,面临任何事时都必须沉得住气。”(这样的信,这些年中我仍字字默记在心。)自此以后。我便不肯跟侯姐姐去读书会,推说功课忙要背书,还把抄的笔记给她看,济慈的《夜莺颂》又长又难,我刚去图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