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7章 (第1/3页)

可费祎却口是心非,只想着赶紧脱身。他骗魏延说:“我替你去说服杨仪杨长史,长史是文官,不太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这个决定。”等他脱身后即背信弃义,助杨仪整军退回蜀中。等到魏延发觉上当时,大军已经按诸葛亮的计划撤退了。

      魏延当即大怒,“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趁着杨仪行军迟缓,抢先一步,并且烧了所过之处的所有阁道。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故无法与之较量,所以只能赶回成都,向后主奏告事情原委。杨仪也不甘落后,于是二人都向刘禅上表,皆称对方“叛逆”,双方的表书在同一天交到刘禅手中。毫无主见的刘禅不知孰是孰非,就询问蒋琬和董允。蒋、董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加之魏延与同僚关系一向不好,因而二人都偏向杨仪。于是刘禅命令蒋琬率军去讨伐魏延,但不等蒋琬兵至,魏延已被杨仪所杀,原因是他拒守南谷口,与赶上来的杨仪对战。

      魏延为何不赶回成都,而要在南谷口以弱势兵力对抗杨仪呢?大概是他已经得到刘禅派蒋琬前来讨伐的消息,他知道自己已没有机会进入成都,向后主辨明事实真相了,于是只好回身与杨仪一拼。

      此时形势对魏延本就极为不利,又被当初接替他固守汉中的王平临阵一顿叫骂:“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所部立刻军心动摇,“众知曲在延”(军士们知道错在魏延),于是都不愿为他卖命,全都散了。其实,所谓“曲在延”只不过是表象,试想,当兵的怎会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既然皇帝和宰相都站在杨仪这一边,认为魏延反叛,当兵的因此反水,也是正常的事。

      手下将士皆散,魏延无奈,只得与其子数人向汉中逃亡,杨仪派遣马岱追斩之。当魏延的首级送到杨仪面前时,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脑袋,嘲笑说:“庸奴,看你还能再做恶吗?”之后杨仪又“夷延三族”(见《三国志·魏延传》)。一代名将魏延,没有死于对敌战争,也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反叛之心,却被诬以“反骨”,身死族灭,可叹可惜可泣。

      魏延之死虽然与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以及杨仪、费祎等人的嫉恨有关,但是,魏延本人在这场突发事件中的处置也有失宜之处,他不该轻信费祎,也不应在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给人以谋反的把柄,更不该据南谷口,以数千之众去对抗杨仪的十万大军。这完全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延的冤家对头杨仪反倒似乎长有反骨。杨仪诛杀魏延后,自以为功勋至伟,代替诸葛亮者非己莫属。岂知诸葛亮生前早就安排蒋琬作继承人了,后主仅给杨仪一个虚衔。于是杨仪口出怨言:“当年丞相刚死之际,我如果举军投奔曹魏,怎么可能落到如此地步呢,真是追悔莫及啊!”费祎将此“大逆不道”之言密报后主,结果杨仪被废为庶民。杨仪不知悔改,“复上书诽谤”,结果入狱,而后自杀。杨仪之死固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毕竟也甚为可惜,因为他也是一个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