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0章 (第2/3页)

一直亲自处理国政,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年)三月,即临死前的几个月,仍然关注朝廷宰相的任职状况,并罢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义琰。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命令皇太子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依赖武则天一个人。所以,在高宗活着的时候,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断定,说唐高宗是个窝囊废是政治的需要,是后世史官的曲意刻画。

      奸臣胡宗宪曾是“抗倭英雄”

      一提起明朝的抗倭英雄,大家马上就能说出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名字。如果提起胡宗宪的名字,知道他的人会说:这是个奸臣,哪能沾上“英雄”的边!

      确实,胡宗宪阿附奸相严嵩的义子——大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并伙同赵文华参与陷害抗倭功臣兵部侍郎张经,冒领张经抗倭的战功。这些劣迹是他人生的一个无可原谅的污点。

      然而,胡宗宪虽然有劣迹,但并非一无是处。他足智多谋且胆略过人,与倭寇作战时,每每能身先士卒,冒着炮火羽矢,在前线指挥作战。虽然他在报捷请功的奏折中常常有夸大之词,但与倭寇数十仗,也确实是少挫多胜,是戚继光之前对倭寇最具威胁的人物。

      可惜的是,胡宗宪的政治污点,让他永久地失去了与后来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受敬仰的资格。

      临危受命

      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安徽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他在初入仕途,任山东益都县令时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先是组织当地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招降当地的强盗,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近千人编为义军。胡宗宪的精明强干引起朝廷的注意,因此屡获升迁。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按理说,一个巡按监察御史算不得什么大官,但是,这个任命对胡宗宪来讲却意义非凡,决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后半生,这是因为,这个职位与“倭患”有着紧密的联系。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同时,中国原本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再加上两国的不法商人,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形成了“倭患”。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两批使臣前后来华进行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所谓朝贡是指古时的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到了明朝,朝供制度演变成一种贸易往来,再加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厚往薄来”的政策,因此,“贡使”是一个肥缺。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令海禁,致使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加入海上掠夺,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