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2/3页)
举出了“幕后黑手”,所以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得到任用。雍正让曾静往湖南观风整俗史衙门听用,以赎本该万死之罪。同时,雍正就此案亲自主持刊印了《大义觉迷录》。书中对曾静的供词采取问答方式,由承审官员转述雍正的问话,曾静供答。全书试图用君臣“大义”来“觉悟”民众对清统治者的“迷惑”,达到天下之人趋向“自新”的目的。也就是说,该书中的这段话非但不能作为雍正篡位的证据,还起了辟谣的作用。
雍正既未篡位,那康熙最终为何选中雍正呢?这有其历史背景。
起初康熙选的太子是皇二子允礽,后允礽被两立两废。以允礽为首的太子党第一次被废后,以允祀为首的皇八子党夺嫡呼声最高,皇九子允禟、皇十四子允禵均是其党羽,朝中许多大臣也均表示支持八阿哥当太子。康熙认为这是结党营私,就拘禁了允祀。允禵、允禟身带毒药,愿与允祀同死,允禵还公开保奏允祀无罪,康熙大为震怒,拔刀欲杀允禵,被皇五子劝阻后,拿起板子要打,又被允禟跪地抱住,气得康熙打了他两个嘴巴。允礽后来又被立为太子,但因结党营私再次被康熙废除并囚禁。此后,直到康熙病故,康熙一直不设太子。后来康熙重用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西征,平定准噶尔叛乱,允禵战功显赫,原来的皇八子党转而支持允禵,允禵也认为自己有接班可能。在康熙在位最后四年里,越来越多的朝中大臣把允禵作为实际上的皇太子看待,康熙也不以为忤。康熙临死前,允禵远在西北边疆,朝中诸皇子中,能与允禵匹敌的,只有同母胞兄四皇子胤禛及三皇兄允祉。允祉有文才,曾参与编纂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参与过祭祀及处理一些政事,但是他政治能力差,做皇帝并不合适,所以康熙不太可能选他当接班人。四子胤禛没有参加夺嫡派系,他自己的集团形成较晚,人数虽不多,但能量极大。由于他平时活动隐蔽,锋芒未露,康熙未曾觉察他结党营私,认为他是孝子。另外,康熙多次让他执行一些国家公务,胤禛都完成得很好,很得康熙的赏识。以当时的情况看,他最有可能当选。因为,允禵当时远在数千里之外,处于弥留之际的康熙随时都可能离世,如选择他,而允禵未能及时赶回,君位悬虚,众皇子虎视眈眈,必定发生内乱。所以康熙迅速召回在天坛斋宫的胤禛,同时召集七位皇子和国舅隆科多,宣布由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即雍正皇帝。(见《清圣祖实录》)
雍正登基后,确实如传言所说,对众兄弟大开杀戒。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允祀、允禟、允禵结党,势力很大,对其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他暗令朝臣上奏弹劾。隆科多等人领会圣意,上疏陈述了允祀四十大罪,允禟二十八大罪,允禵十四大罪。雍正趁势下旨:“把允祀、允禟削去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塞思黑(满语“猪”)。”不久,允祀、允禟在张家口和宗人府几乎同时暴病身亡。雍正对自己的同母弟弟允禵宽容得多,先是将他禁锢于寿皇殿,后改禁圆明园旁的关帝庙内。雍正曾打算将其释放,并委以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