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章 (第2/3页)

中写下:“皇上脉搏微弱,面色发黄,鼻子溃疡,吃饭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烦躁,时常叹息,气短而懒得说话,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来,对墙无故发笑。”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命太监将其推入井中。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和身体都彻底崩溃。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看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并非全无道理。

      为什么早死一天

      尽管清宫医案明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人们总觉得他只比慈禧早死一天,这太奇怪了。光绪当时身体很弱不假,但为什么这一天也拖不过去呢?是不是慈禧手下最后几天在药里下了什么东西,或者做了别的手脚呢?这些猜疑只是猜测,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查《清史》、《清通鉴稿》等正史,均没有光绪被害死的记载。

      据清宫医案记载:光绪自幼多病、体质很弱,病情复杂,十六七岁便患遗精症,以致“昼间一闻锣声,自觉心动而自泄”。他多次亲自书写的症状也称“耳鸣脑响,梦遗滑泄,虚火上冒,下部痿冷”。戊戌政变遭囚后,因精神极度忧郁恼恨,更加重了病情。至死前数日,已呈必死之象,不仅御医无可奈何,连应召入京、想治好帝疾以博取功名的各地名医也都束手无策。最终,光绪帝终因五脏俱病、六腑皆损、阳散阴涸、阴阳离决而死。

      也就是说,光绪的死亡是病入膏肓,自然死亡。

      而慈禧太后则是死于年老和疾病。她早年就有月经不调之疾,以后又患过喘咳、痔疮、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到了七十岁后身体更加衰弱,疾病不断,长期患有慢性肠胃病,但这些均未能影响她的生活起居和政务活动。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以后,她的病势才稍有加重,多日腹泻不止,又新增“周周疼痛,面目发浮之病象”,但其政务活动仍很频繁。十月十日是其寿辰,她又接连忙了几天。在光绪死亡的当天,她的病势仍无危险迹象,神志也非常清醒,如颁旨封醇亲王为摄政王,立其幼子溥仪为皇帝。第二天又召集多人谈话。至午时,她才用饭,不料突然晕去,及至醒时,左右皆认为是因前几日太过劳累以致旧病复发。御医诊断其脉息后称“脉息不匀,精神委顿,势甚危笃”,后来就“六脉已绝”。可见慈禧患的是慢性病,直到光绪死前都未呈凶险症状。她的病情突变,与她老、病、劳累过度,特别是与光绪帝之丧而又精神松懈有关。这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光绪在死前数日已呈必死之象,慈禧在光绪死前并不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也就没有必要杀害光绪。

      再者,光绪死后,有人在整理崇陵地宫时取出光绪发辫进行化验,证实光绪并未中毒,实乃病情过重而药力不达所致。以上可知,光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