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纳头便拜 (第2/3页)
个人居然管自己叫叔父,这顿时就有点头大,扭头看看李适之,却见李适之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而且还一笑一个酒嗝,然后才道:“贤弟,这是我长子李过,今年二十岁了,以后你这个当叔父的可要多多提点。”
又看着李过道:“过儿,这是你叔父,姓李讳曦,字子日,你以后便称呼他叔父便是。”
李过闻言站起身来拱手应是,然后就笑着过来给李曦斟酒。
话说,在李曦这么一个现代人看来,这事儿蛮不可思议的。即便李过只有二十岁,那也比自己大了两岁呢,在他看来,即便是自己老爹跟一个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家伙兄弟相称,那自己也绝对拉不下脸来管人家叫叔叔的。
你比我年龄还小,大家又没有血缘关系亲戚关系什么的,我又没娶你家女儿,凭什么比你矮一辈啊,充其量大家各交各的就是,没必要硬是论什么辈分。
可是这事儿在李适之和李过这些唐朝人看来,却是合乎礼仪的,义正辞严的,必须的。
因此当李曦皱着眉头说:“我看就不必叫叔父了吧,那个,我今年才十八岁,这一声叔父喊得我浑身不舒服……”李适之和李过却是异口同声地道:“那怎么成”
甚至这李过放下酒壶就赶紧又跪下了,那股子纳头便拜的劲头儿,李曦拦都拦不住,只听李过道:“叔父若如此,莫非是不屑指点侄儿?”
李曦目瞪口呆。
也还别说,人家李过这不叫不要脸,这是尊敬师长的典范,大唐时候人洒脱不羁是不假,但是在另一面上来讲,却也是极为讲究这些长幼尊卑的礼数的。
所以,要是李曦不让人家喊叔父,反倒成了嫌弃的意思。
他以手抚额,点点头,觉得嗓子快给堵住了,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挤出来一句,“那个,贤侄起来吧,不用老是动不动就纳头便拜的。”
李过这才闻言大喜,站起身来自己给自己倒了一盏酒,一举杯子,朗声道:“侄儿敬叔父大人,祝叔父大人寿比南山,俸比侯王”然后一扬脖,一盏酒下肚。
这祝福听得李曦脸上有点抽筋,刚想拦住,解释一下,自己今年才十八岁,暂时还用不着那寿比南山的词儿,再过个三十年还差不多。
可是没等他说话,李过又倒满了一盏酒,端起来,一扬脖,又下去了,“叔父,请满饮”
…………
到最后,李曦已经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李适之那座小院了,他只记住了一点,李适之很能喝,自己那大侄子李过,也很能喝
一觉醒来,脑子晕晕乎乎的,李曦睁开眼睛往外瞧,半天都是迷迷糊糊的,又过了好一会子,这才逐渐醒过神来,自己掀开身上的毯子缓缓下了榻,伸了个懒腰之后,便在房间里来回打量了起来。
这显然不是自己在驿站里住的那间房子。
听见外边似乎有动静,李曦便从旁边的熏衣笼里拿了件襕衫来穿上,掀开帘子走了出去。
这是一座开面不大,但是别有风味的庭院。
当然了,说是不大,其实正五配四,再加上东西厢房,加起来也足足十几间房子呢,要是在算上这庭院,倒也算是一个轩敞的小院,即便是搁在晋原那样的州城,这院子怕不至少也得值个十几万甚至是二十万钱。
正房五间,东西各有两间配房,也叫耳房,房前有庑,厢房前也有廊子,一直曲折迂回到东南角的院门。院子里种着不少花卉,廊子下还搭了一溜儿的葡萄架,东南角有一棵大槐树,高大而茂盛,树荫遮了足足小半个院子。
是一座很有北方风韵的小院。
这时候看见李曦起来了,赶紧就有两个原本坐在房前堂庑下说话的丫鬟起身过来,一个捧了脸盆,一个拿了毛巾,操着一口长安话,道:“婢子伺候公子爷洗漱。”
李曦的脑子还有点迷糊,就这两个丫鬟手里的东西洗漱一番,觉得自己清醒了些,又抬头看了看太阳,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