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14宣威南洋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114宣威南洋2 (第1/3页)

    中国人向南洋迁徙,明朝初年业已兴盛,此后络绎不绝,比如,在1760年(乾隆2105年)至1820年(嘉庆2105年)的610年间,每年进入西加里曼丹的就在3千人以上,到1820年在那里居住着105万华人,1906年(光绪3102年).

    晚清南洋华侨同国内经济联系密切,渠道甚多,诸如侨汇,在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兴办工商企业,向清朝捐饷等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估计,南洋侨民每年寄给亲属的银钱在一千万两以上。少数南洋华侨开办机器工厂和建筑铁路。中国最早的机器缫丝厂即由华侨创设。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梅县人、苏门答腊华侨张煜南出资五十万元,与谢荣光等办潮汕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铁路筑成,全长四十二公里。

    清朝政府为建设海防和进行一些战争,派人到南洋向华侨募捐,华侨也是慷慨解囊。左宗棠在福州创办造船厂,资金不足,福建海澄籍暹罗华侨陈金钟捐银一万两,陈又有捐赈事,所以被清朝授予道员衔,另一海澄籍的槟榔屿华侨邱忠波亦从事海防捐献,也获得道员虚衔。说明了南洋华侨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现在考察华侨的政洽态度。较长时间内华侨拥护清政府,它的上层人物更以接受清朝的封赠为荣耀;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印尼华人官员出行,学著清朝官吏,令人身后打伞,以表示其身份和威严;南洋华侨尊奉清朝正朔,使用清帝纪年,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三宝垄陈峰烟、马荣周重修大觉寺,立碑署“道光乙巳年正月”,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死去,印尼中华商会设灵堂祭奠,做功德,华人团体成员穿孝服吊唁。

    在满清统治的发部分时间里,海外华侨被认为抛弃祖宗的天朝弃民。但是1893年,清政府在新政中改变了华侨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吸收华侨的钱财。1876年清朝派福州船厂提督蔡国祥率领扬武火轮炮船巡视南洋,次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派王荣和等到南洋考察华侨事务,海军提督丁汝昌主管巡洋事宜,清政府与西班牙交涉在菲律宾设立领事馆。清朝这些行动的目的,参与其事的张之洞说是:“不外保民、集捐二事,而以保民为首要。诚能为民兴利除害,则!民情爱戴,自无不急公慕义,踊跃输将”保民虽重要,但对清朝政府讲,还是在于达到“集捐”的目的上。

    另一个目的是保护侨民,与西方殖民者争利。华侨在南洋遭到西方殖民政府的迫害,谋生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受到种种限制,到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西班牙殖民当局还不许菲律宾华人行医卖药,荷印政府不准华人穿西装,以免华人冒充其他族人,不易识别;法国殖民当局向安南华侨征收进口、出口、招牌、地基、房屋、身口等六种捐税,却不向日本侨民征收。菲律宾、印尼华侨被屠杀的事件屡次发生,清朝政府以其是化外之民、孽由自取,不向荷、西殖民者采取报复行动。到了薛福成提出取消海禁旧例的建议时,认识不一样了,他在奏疏中说,荷、英等国招募华人开辟荒岛,是“借资于我”,而我政府不联络华侨,是“不能借资于彼”,如今应当改图更张,不以化外之人视侨民,联络之,以“收桑榆之效”——从西方英、荷诸国取利。这样,在对华侨政策中,含有了保护华侨的内容,同时有了与西方殖民者争利的竞争意识,这是对华侨政策的一大转变,具有进步意义。

    到了徐天宝这次出巡南洋,除了以上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