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宣威南洋4 (第3/3页)
朝自来以天子为尊,天子即法,不知立法后是天子为大,还是法为大?”
蔡廷干答道,“此不足多虑,既立法,天子当依法行事,概言之,法大于君,法重君轻。”
那人又问道,“先生所说之新政,已推行多年,我等亦离故土多年,未知有无具体事例可示之于众,以显新政之功绩?”
蔡廷干便笑起来说,“要说新政之功绩,眼前就有一个例子,这位就是‘海琛’号巡洋舰的副舰长,请起立给众人一见。”
说着便让让人把九鬼龙一等一干海盗押了出来,他又接着说,“我朝军队,现今已依新法训练,是谓新军。列位已见过在港口停泊的‘海圻’、‘海琛’号之威武身姿,再看水兵之服装配带、军容风貌,请问与西方海军何异?海军之建设,与国体之革新,实为一体之两端。国体建,则军力强;反观之,今我大清军舰驰骋万里海疆如履平地,所到之处,我大清子民无不欢欣雀跃,友邦无不伫足称颂,抢占七洲洋岛屿之日商无不逐岛退出,海匪、倭寇无不望风而丧胆,此犹不足彰显朝廷革新除旧之功绩乎?”蔡廷干的话又一次博得了听众的喝彩。
一旁静静听讲的徐天宝听了也不由得心头一动,他不得不承认蔡廷干在当朝文官当中还是属于有头脑的人,他的如簧之舌的确能在听众中争取到共鸣,这个人摆脱了满清官僚的八股腔,有些话敢于面对现实,特别是他提到海军的强大与否与国体的改革是“一体之两端”,的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因为国家的强大与国家的政体的确密不可分。但是这个人也在故意地“偷换概念”,以“海圻”、“海琛”来说明满清朝廷之革新成就,这当然是在说假话。因为甲午战争时我朝之军舰数远远超过日本,居然能够全军覆没,这除了是因为政权**、**政权极大地束缚了个人的创造力,此外还能说明什么呢?这一类的事对于汪治东是瞒不过去的。当然他这想法只是放在心头,是不会说出去的。
蔡廷干讲完,又有一位人士起立问他,这人自称是当地报社的,他说,“先生所言之乱党,当指孙文孙逸仙博士,据我所知,此人绝非“国贼”,正相反,此人是忠贞爱国志士。他与先生之争是变革道路之争,孙先生主张‘民主共和’,先生主张‘君主立宪’,请问这两条道路对于今日之中国孰优孰劣?“
蔡廷干沉吟半晌,抬起头说,“这位先生记得不记得康广厦有为先生的名言?他说,‘以共和立国,以我国的国情,只会导致军阀割据,国分裂而民涂炭。’我想康有为先生的话是给我们发出了一个警告。同样,适才本人谈及国体与军力的关系,本人亦郑重警告,若行共和革命,将断无大清曾拥有亚洲第一舰队之实力,我国海军将从此断送前程。所谓‘乱党’,是置国家社稷安定与不顾之谓也,非指其它。”
一席话也说的会上有些人点头称是。
其实,蔡廷干真正的实情并没有披露,这就是,在清朝末年的风雨飘摇之中,它的当朝者已经弄懂了一个道理——“不变革则中国亡,变革则满清亡”,然而当他们把“中国”和“满清”两者放在心上权衡轻重之后,却已毅然做出了“宁保满清,不保中国”的抉择,他们绝不愿意放弃已取得的特权地位。既如此,历史已不可能由人民的理性来进行选择,那么,等待着当权者的,也只剩下惩罚了。
蔡廷干口水未干,便有华侨在下面骂道:“满奴来这里为你的鞑子皇帝歌功颂德么?难道吸食四万万内地国民之脂膏犹不足,连别乡井离骨肉,艰难困苦之华侨也不放过?若云抚慰,内地国民,日加残害,华侨回国,如在刀俎,尔等诡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