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76俄国内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76俄国内战 (第2/3页)

应不同,农产品的供应问题较大。特别是在战争早期(一九一八年),余粮征集制还未能广泛推行,许多地区的农村苏维埃有抵触情绪。而白俄军又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对铁路交通的切断也较为容易。所以莫斯科和彼得堡曾一度出现存粮仅够三天的窘境。

    除了军备和粮食,兵员的供应一直问题不大。工人和农民是红俄军取之不竭的后备兵源。新政权的基础,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至于广大农民,最初从红俄手中分得了土地,满心欢喜。但红俄军的余粮征集制使他们认为:“土地是我们的,粮食却是你们的,那有土地又有什么用呢?”但另一方面,白俄军的高压式抢掠;也同样引起农民的反感。总的来说,农民(富农除外)处于摇摆的中立,摇摆的程度,视各地余粮征集制的激烈程度和白卫军烧杀恫吓的残忍程度而定。

    概括来说,大城市的占领和余粮征集制的施行,使所有物资都在新政权控制下生产并重新分配。这使得红俄军在相对狭小且被封锁的区域内,主要是乌拉尔山至波罗的海之间的北方内陆地区,也能动员出足够赢得战争的资源和兵源。再加上部队中工兵联合党党员的榜样和牺牲精神,以及时势造英雄般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将领,红俄军一开始就具有白俄军没有的优势。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从俄军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对德作战的表现,似乎比较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俄军笨重迟缓,蠢笨无能,打仗很业余。但事实上,**的是俄军上层,是那些靠裙带关系执掌军权的沙皇贵胄。比如执掌兵柄的陆军大臣,重视宫廷的舞会超过了重视军备。居然无暇花完购买炮弹的专款(许多一线炮兵奉命每天每门炮射击不得超过三发!)而俄军的下层军官和士兵是非常顽强的。正是他们在日本人用德国大炮的轰击下,坚持抵抗,造成十万多日军的死亡和数十万人受伤。

    而在一战中,俄国总参谋长换了五任,根本没有一个连贯的备战计划。一战爆发后,在战争最激烈的一九一六年五月,总参谋部还有十五天休假,所有部门空无一人。这样的军队,能将战争拖延到一九一七年,完全靠的是九百万下层官兵以命相搏。一九一五年,俄军一线步兵的步枪配备率不到三分之二;许多俄军士兵只能用捆绑了刺刀的棍棒当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对方的带刺铁丝网。在一战前期,当腐朽的俄军上层,侥幸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时,俄军下层的忠勇便得以发挥出来,使得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节节败退;仅科韦尔-伦贝格一战,便俘虏奥匈二十万人;战线推进到加利西亚和喀尔巴阡山口。

    俄军当时既无力也无心在西线打下去。但转头对付革命还是绰绰有余的。颇有点我们中国人说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味道。比如在一九零五年的革命时,原本笨重迟缓的俄军,变得异常敏捷。也许是因为“内战”靠近自己的铁路网,军队的集结相对比较方便吧。尼古拉二世调兵遣将,在电讯系统和铁路系统的帮助下,军队从一地赶往另一地,全军协调一致,调动灵活,执行命令坚决,革命被迅速扑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