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苏联的压力 (第2/3页)
雷、火焰喷射器连赶到前线,在莫日艾斯克一线0公里的地域建立了新的防线。10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任前线司令,重新组建了4个集团军,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与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现在苏联可是面临着亡国的危险!特别是苏联空军在德国空军的打击下,几无还手之力!德国空军装备的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是二战中性能最好的螺旋桨战斗机之一,比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也并不差!反观苏联空军,不但在作战飞机数量上远远少于德国空军,而且战斗机的性能明显不在一个档次!
当苏联的一线战斗机还只是装备两挺轻机枪,开放机舱的“坡立卡波夫”I-16时,德国人的梅赛施密特BF109F已经装上了20mm加农炮,并且速度要快得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34年,正是凭借着I-16,苏联空军才在世界上掀起了制造下单翼,可收放落架战斗机的热潮。同时要注意的是,苏联也是世界上最迟淘汰双翼机的主要国家之一,I-153一直用到了1942年。由于苏联人相信单双翼机可以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特色,这两种型号的飞机是同时开发的。
苏联主要依靠三家飞机设计局提供作战飞机,二战中绝大国家的情况都一样:德国拥有两个主要战斗机生产商,英国也一样,然后日本有三个。美国却以拥有七个主要战斗机供应商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华夏虽然也建立了好几个飞机制造厂,但是显然直到雷霆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华夏还没有一家飞机制造厂能够生产出真正的战斗机。
由于钢铁和铝材的不足,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年,苏联飞机还大量使用木质结构,并且苏联的工厂也从来没有大量提供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功率发动机。德国人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让斯大林震惊地意识到,研制新型战斗机的计划必须提前完成。战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