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章 (第3/3页)

武侯时代,魏国从楚国手中夺得大梁。大梁地处中原水路交通的中心,周围水网纵横交错,大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四处用兵,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无险可守。这个弱点是可以弥补的。在迁都之前,魏惠王就开始着手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坚城。

      新建的大梁城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墙高而厚实,大梁城中的居民多达三、四十万,与以人口众多著名的齐都临淄不相上下。魏惠王利用大梁周围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将众多的河流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水陆立体防御体系。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迁都之后,魏惠王继续对大梁进行完善,最后将大梁城打造成中国最坚固的城池。整个战国期间,名将田忌、魏冉、白起都曾经进攻过大梁,但最终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关键词:换土。

      迁都之后,魏惠王开始着手调整魏国的土地。由于长期的战争,魏国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有的小块土地深入到韩、赵内部,韩、赵的土地也有的深入到魏国的内部。材料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同样体积的液体,表面积越大,所承受的表面张力也越大,因此为了达到能量最低,液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聚成圆球。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国家,即同样面积的国土,边界线越长,为保卫国土消耗的能量也越大。于是魏惠王照会韩、赵两国,咱们是不是交换一下土地?两国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韩赵两国免不了要吃魏国的亏。最后魏国通过与韩赵交换土地使中原土地连成了一片,为争霸的需要作好了第二项准备。

      关键词:约会。

      此时的中原形势比较复杂。既有韩、魏、赵、齐、楚等大国,也有鲁、卫、宋、中山等小国。各国元首纷纷进行约会以寻求盟友,孤立敌人。这个过程千头万绪,曲折复杂,最后魏国得出的结论是:齐国对魏国的霸权构成威胁;赵国在具体利益上和魏国有严重的冲突;韩国是盟友;卫国一如既往甘当小弟角色;鲁、宋对魏国面和心不和;楚国蛇鼠两端,待价而沽;秦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总之,魏国的霸权道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挑战多于机遇。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按照希特勒的说法必然要与魏国争夺“生存空间”,因此魏国与齐国的矛盾是根本的,两国总有一天要来一次彻底的解决,魏国和赵国的利益之争却是眼前的。赵国和齐国的挑战是魏国霸权的两大障碍。魏惠王如果聪明,应该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将赵国和齐国分割开来,再一一击破。但结果是,赵国和齐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

      赵国对卫国痴心不改,于公元前354年再次入侵卫国。魏国出于对附属国的保护,出兵救卫,同时出兵的还有宋国,全军统帅是庞涓。庞涓采用“攻其所必救”的战术,撇下突入到卫国的赵军不管,直接攻击赵国空虚的首都邯郸,赵军急忙回救,却在半路中了庞涓设下的埋伏,全军覆没。有的看官该说了,这不是“围魏救赵”的翻版么?是的,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打法有相同的地方并不稀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