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3/3页)
意义重大,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与议论,人们对赵国失败的责任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平之战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人们可以从中间提炼出形形色色的观点,其中不少针锋相对,而且似乎每种观点斗能够自圆其说。搞社会学科研究的人似乎有一种习惯:只选用那些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而无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矛盾的材料。据说马克思在构建共产主义学说的时候的也曾有意无意地这样做过。
现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人们认识到定性的判断需要定量的分析。能够影响最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每个因素对结果影响的比重不同,只有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才能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用句数学术语,其实这是个求偏导的过程,分子是事件的结果,分母是造成结果的每个因素。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主要因素逐条进行分析,对与不对,唯各位看官是裁。
一、是否应该接受上党
赵国接受韩国上党是引发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有一种观点是既然赵国在长平惨败,那么接受长平就是一个错误,是赵国君臣贪图眼前利益的表现。这种观点非常符合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思维,既然失败了,那么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很显然,这样的逻辑只能用来煽动乌合之众。但凡有点分析能力的人都不会被蒙蔽。影响战争胜负的事件有很多,不能武断的认为赵国处处范错,秦国处处占尤。具体事件还是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体分析。
赵国接受长平只是造成了秦赵交战局面,而不能说直接导致了赵国战败的后果。因为秦赵之间,实力相差不大,从历次交战记录上也看不出哪方更强。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悬念。秦赵之战,绝不象美国出兵伊拉克,阿富汗那样。在秦赵最近的交锋中,赵国在於阈连败秦军。赵国是山东六国中的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秦国以统一四海为己任。两大强国之间的对决终究会发生。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对决之前,谁获取的资源越丰富,谁在对决中就越有优势。秦国如此,赵国亦是如此。按照范雎为秦国做的发展规划,秦国的首攻目标是韩魏,韩魏之后将是赵楚,最后是燕齐。秦国攻长平本意是要消灭韩国,没想到赵国却突然接受韩国的上党,打乱了秦国的规划。秦国不得不提前考虑与赵国进行大决战,因为上党郡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据守着邯郸的门户,并且可以俯视河南,河北一带。一旦上党落入赵国,会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威胁。秦国兴动大军与赵国争夺上党,不单纯是斗气,同时也是在争利。
赵国接受上党的好处是能在与秦国的最后对决之前不废吹灰之力占据一块战略意义极重的区域,而且有上党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不利之处是,上党郡无法为庞大的驻防军提供充足的口粮,与赵都邯郸之间又隔着太行山,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运输粮食效率低下,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赵军战斗力的瓶颈。至于说赵国接受上党引来秦国的攻击,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秦赵对决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