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7章 (第2/3页)

分配和利用,关中平原的土地潜能可望进一步挖掘,要做到一点说起来并不难,只要开一条大渠将泾河水引入关中平原即可,但实际上这条渠道的修建却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最典型的要数途中的清峪河、蚀峪河。我研究水利多年,也算有点心得,有一项还没有申请专利的“横绝”技术可以将二水堵住,这样,泾河水就能保质保量地流入关中地区。根据初步估算,此渠长约300里,需耗钱数万金,人工数十万,十年可成。渠成之后,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60万野战军的军粮也有了着落。在郑国平淡的叙述中,吕不韦看出了这项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既是对秦国,也是对他自己。秦国将得到的好处自不待言,而吕不韦也可以凭借推动这一工程载入史册,成为不朽,正如他后来组织撰写《吕氏春秋》一样。

      然而庭议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条水渠的花费吓到了绝大多数的大臣,但吕不韦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决策权将这条渠由构思变成实际行动。有了吕不韦的支持,郑国便一头扎进这项让他身体疲劳,心理兴奋的伟大事业。这一年,水渠正式破土动工。

      很显然,韩国在将郑国派出之前,没有对他进行政治审核,也许在韩国看来,根本无需对郑国进行政治审核,因为科学家郑国在政治上毫无疑问是可靠的。其实郑国对任何一国都是可靠的,在他的眼里,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无论韩国还是秦国,可是一个间谍或者破坏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水渠的工地上,我们看不到破坏者的心机,只能看到建设者的热情。秦国破坏者,秦国建设者?这个问题根本无须去考察当事人的出身,所有的证明材料全部写水渠工程上。一个地下破坏者施工理念与建设者的施工理念决不相同,前者要做的是弄出不合理的设计、有意的留下安全隐患、大量浪费物资、残暴地对待民工,后者要做的是设计上讲究科学性、施工中追求多快好省、爱护民工、财务清晰,确保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秦国幸运的是,郑国不是前者;对韩国不幸的是他是后者。在施工过程中,科学家的追求彻底战胜了间谍的使命。

      然而,到了第九个年头,眼看大功就要告成,郑国的来历突然被人揭发出来,原来秦国的首席水利工程经理竟然是韩国的间谍。这一间谍门事件惊动了秦国朝野,这个时候秦国正在对外客过敏,吕不韦带给秦国的伤害还没有消解,这里又突然跑出了郑国。秦王对外籍大臣的厌恶再也无法遏制了。秦王的气质具有爆发性,他的原则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于是一条命令从天而降——逐一切外客!

      所有的外籍大臣都震惊啦,但是他们知道秦王的命令不可违背,如果以前他们还对这一观点抱有怀疑的话,经过嫪毐、吕不韦事件之后,没有人再敢怀疑。于是所有外客,无论他们在这之前是前程似锦还是前途渺茫,是在奋力拼搏还是在暗待时机,对不起,请就此打住,因为秦王让你们走。客籍官员只要收拾起行囊,依依不舍地踏上东去之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