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四章 加速发展(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四章 加速发展(下) (第2/3页)

亮色。盛唐风情中,从来就不缺乏龟兹的琵琶和胡女的舞蹈。

    融合的手段,首先就是经济利益,愿意融合和归化的外族,享受主体民族的优待,不愿意的则被边缘化,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处于劣势???人天生就是趋利的动物,经济手段往往比屠刀更有效果

    邝海山在蒙古累的要死,顾麻子在奉天城也没闲着,除了按照江西、安徽的经验大搞土改之外,也在搞民族融合的事情。满人入关几百年,几乎没有人会说满语、写满文了,不论是穿戴还是做派,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吃喝玩乐这些方面,比汉人还要精通。辛亥**之后,很多满人害怕受到汉人的报复,纷纷改了汉姓,他们无论从模样还是语言上早已和汉人一模一样。顾麻子在奉天省融合满族的事情,做的无比顺利,比邝海山在蒙古容易的多。

    除了经济和政治之外,顾麻子的精力主要就放在兵工厂的建设上。奉天兵工厂和芜湖、上海的两家兵工厂截然不同,它除了少量生产汉风I型步枪等江淮军的标准武器之外,主要生产的还是按照俄国的标准生产绰号“水连珠”的莫辛纳甘步枪和俄式双轮马克沁,当然这种马克沁和江淮军的还是有所区别,没有增加对空射击的高射装置以及平扫射装置、练习弹枪口罩,击发、保险、三脚架都没有按照江淮军标准制造,奉天兵工厂生产的是没有经过改良的老型号。

    这是柴东亮特意安排的,为了明年即将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准备的,这些水连珠步枪和老式的双轮马克沁都是准备卖给俄国人的,采用的和俄军同样的制式和标准,质量当然要有保证,但是一些新技术就没必要用在这里了。

    柴东亮必须保证,江淮军的武器要比卖给各省军阀和外国人的,领先一代甚至是两代。按照现在江淮军的火力配置,每个师一年起码要两百万银元才能喂的饱,如果打起仗来消耗起码是三倍以上,这也是柴东亮一直无法大规模扩军的原因。

    随着江淮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西、安徽两省现在每个月的税收已经达到了六百万以上,各地商家冲着江淮地区的稳定和对工商业的扶持政策,纷纷来这里投资,一直困扰柴东亮的经济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随着一本万利的氨苯磺胺的上市,再增加十个八个整编师的兵力,柴东亮也能养的起。

    柴东亮一直推行寓兵于民的政策,江淮地区大批由民间投资的射击、马术、航空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间组织都得到官方的财政支持,爱好打枪、骑马的年轻人,只需要象征性的掏几个铜板,就可以受到军方派遣的教官的正规训练。单单是航空俱乐部的注册飞行员,已经有上千人。射击、马术俱乐部的注册人数更是达到了十万之巨,战马也达到了上万匹,如果加上受过军事训练的学生和工人,江淮一带预备役的军人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五十多万

    这些人都是一声令下,脱下便装就可以抗枪打仗的军人了,而且都是军事发烧友,属于绝对的战争狂

    汉风I型步枪、手榴弹、掷弹筒、山炮、野炮、迫击炮、改进型的马克沁、刚刚通过实际测试的德普轻机枪、,如果上海光华兵工厂的一百零五、一百二十毫米口径榴弹炮、加农炮再试制成功,江淮军的陆军就真的算是武装到了牙齿,这样的装备水平拉到欧洲去都算是一流,在亚洲几乎是钢铁怪兽。相同数量的部队,江淮军的火力大概是北洋军的三倍,日军的一倍半到两倍。

    大口径火炮对于在清末就仿制过德国克虏伯三百零五毫米口径岸防炮和英国阿姆斯特朗两百三十五毫米口径舰炮的上海光华兵工厂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光华钢铁公司在特种钢材冶炼上领先世界数十年的技术,更是生产大炮最有利的后盾。

    江淮军最大的优势不是火力的凶猛,更重要的是,这些武器清一色都是柴东亮控制的企业生产的,零配件的供应根本就不算是个问题,而且轻武器的弹药也全部通用,后勤保障压力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北洋军,更是好了无数倍。

    当然,江淮军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基层军官经过和廓尔喀卫队的合练,但是战术指挥上依然乏善可陈,高级将领都是坐着火箭提拔的,实际经验匮乏到了极点,士兵普遍都是文盲,加入江淮军之后才学会了写字,对于新式武器的使用学习起来相当缓慢,客观上制约了战斗力,也增大了扩军的难度。

    比起普遍受过免费教育的日军,以及基本上接受过正规陆大教育的日军高级指挥官,在士兵和军官素质上,江淮军比日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比起欧陆强国更是天差地别。

    但是这个就真的没办法了,柴东亮已经在江西和安徽推行了六年制免费教育,但是要见成效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行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足一年了???兵源的先天缺陷,只好用更加严苛的训练连弥补了。实际上,江淮军的正规军普通素质甚至不如预备役的士兵,那些射击、飞行、马术俱乐部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家境还算不错的,大部分人都念过书。不过,比起扩军来说,柴东亮更看重的是基础设施和实业的建设,而这都离不开大量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他还不至于干出剜肉补疮的蠢事。

    离开了安庆三义制药厂,柴东亮坐上那辆装饰极尽奢华的劳斯莱斯银影回家,明天就是结婚的日子,今天算是偷闲半日吧。

    安庆的街头已经通了有轨电车,上班族只需要每个月花上两角银元就可以买一张月票,当然这也少不了军谘府的财政补贴。电车刚开通的时候,不少人来看稀罕,时间长了也就熟视无睹了。

    车走到半路,柴东亮突发奇想,不知道吴美琪和莫小怜这俩丫头现在干什么呢?

    “调头向东走,去吴家看看”柴东亮用英语对司机吩咐道。

    现在的司机已经不是原先的英国佬了,换成了一个精干的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