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三章 无利不起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三章 无利不起早 (第2/3页)

兵更有动力。”

    那么,清廷的国防费用真的少吗?在一九一一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清廷的军费开支占政斧财政的比例,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百分之四十五,也就是说,政斧收入的一半投入了军费开支。

    可是,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比例,辛辛苦苦练就的新军,却成为了清廷的催命鬼!想当初,偌大的芜湖,数千新军和巡防营守御,每年消耗清廷税收数十万两,被我两颗咸鸭蛋就给拿下了!扬州就更不堪了,孙天生都督连鸭蛋都没有,空手就把这天下财赋重地夺了!”

    柴东亮两颗鸭蛋夺芜湖,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学生们发出一阵哄笑,掌声如雷鸣般的响起,久久不息。

    蔡锷看着身边坐着的梁启超,见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会心的微笑,他似乎也有所感悟。

    掌声停止之后,柴东亮继续讲道:“当政斧的威信尽失,当老百姓和政斧离心离德的时候,军队就是无用的废物,清廷就是看不懂这一点,以为凭借十几万受过新式训练的军队,就能维持统治,可笑复可悲!他们总是忘记了一点,军队是由百姓的孩子组成的,军人对百姓有种朴素的感情,百姓的苦难,军人也会感同身受。”

    蔡锷频频点头,清末新军中反清的情绪之高,他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一捆捆的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擦枪走火的武昌起义,发展为推翻清廷的燎原大火,不就是首先由各省新军烧起来的嘛!

    “我中华,自古就是大一统,又有儒家的华夷之辨,为什么却汉歼频出?这难道是我华夏文明的劣根姓吗?我的看法依然很简单!制度使然!大家都看到了,德意志崛起之迅速。德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分裂内战七百年,而统一立国不过数十年罢了。可是,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引领下,普鲁士一战胜丹麦,再战胜奥匈,三战胜法兰西,成为欧陆的霸主!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德国人天生就如此吗?非也,如果他们真是天生如此优秀,又如何七百年战乱不休,被邻国欺凌?

    德国崛起,同样是制度的胜利!在欧美列强中,德国是最早推行免费教育的。当德国尚未统一,国家财政在破产边缘的时候,普鲁士就推广了全面的免费教育,令每个曰耳曼的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受过教育的孩子成为德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合格的工人和军人。

    与此同时,列强国家中,只有德国的企业是工厂主和工人共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出管理委员会制度,让工人可以和工厂主一起管理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工厂的发展道路,工人拥有发言权,他们自然会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企业发展,工人也能享受到一部分的好处。工人和工厂主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国内矛盾极大的缓解。”

    蔡锷和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中国人都知道德国工业和陆军强大,但是至于怎么强大起来的,却都是瞎子摸象,清廷的满洲亲贵更是把皇族掌军当作了德国崛起的关键,以至于搞出令天下人齿冷的皇族内阁。

    柴东亮见大家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淡淡一笑:“这一套新鲜吗?一点都不新鲜,大家都知道晋商吧?对,就是那些山西老抠,他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是出名的!家财亿万,可是吃顿饭都不肯上两道荤菜。”

    众人皆笑。

    “可是,晋商的东家对掌柜、跑街、乃至最底层的伙计可是大方的很!即使是伙计都有身股,好的年份一个伙计的身股分红都能超过县太爷的俸禄!在晋商中有个传统,几乎没有伙计和掌柜主动跳槽的,除非是被东家辞退,否则的话绝不会因为别家铺子出的钱多就抽身而去。

    晋商历数百年不倒,这身股制度是关键!企业能否发展,员工能否和东家一条心是关键中的关键。

    铁血宰相俾斯麦搞的这一套,中国的晋商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在使用了???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制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和创造力。

    归根结底,国家的发展只有一个正确的道路,那就是让每个人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每个国民都得到发展,国家自然强大。否则的话,国民就是政斧的敌人,要么是国民武力推翻政斧,要么是政斧把国民变成毫无创造力可言的愚民。

    如果把现代国家看做是企业,那么国民就是股东,而政斧则是管理者。晋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管理者的范例,那就是‘曰升昌’百年辉煌的开创者雷永泰。在场,我预祝所有的在座的学子,都能成为四万万国民这些大中华股份公司的股东眼中的雷永泰!”

    雷永泰作为“曰升昌”的大掌柜,当他想辞职的时候,东家跪地哀求挽留,自愿送给他股份给他,雷永泰成为晋商中最成功的管理者,将濒临倒闭的“曰升昌”带到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晋商中首屈一指的大商号。

    柴东亮将学子比作雷永泰,无疑是对他们寄予厚望,而且推到了很高的地位。

    演讲结束,学生们开始频频发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