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进京(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进京(上) (第1/3页)

    柴东亮在安庆政治管理学院的演讲稿被《申报》全文刊载,各大报馆纷纷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的知识界,展开了一场国家机器和国民素质,到底哪个才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的大讨论。论辩双方口水和板砖横飞,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都拿出了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赞同柴东亮的一方自然是将俾斯麦治理德国当作案例,俾斯麦实行的全民免费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险制度,通过这些手段提升了国民素质,故此,西方一致认为普法战争的胜负,在德国小学生的课堂可以决定了。

    反对的一方则认为,中国积贫积弱,应该集中一切资源优先发展军事力量和重工业,首先御敌于国门之外,废除一切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国民素质。他们拿出了紧邻曰本作为案例,曰本在甲午战争之前,连大清都在曰本有类似租界的“居留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外国人,都享有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但是甲午战争,曰本战胜之后,“居留地”、“领事裁判权”等外国人的特权被一概废除,等到曰俄战争胜利之后,曰本一跃成为亚洲的霸主,太平洋上一支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这一派认为,中国人口和资源远胜曰本,只要学习曰本强国为本的国策,中国将会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崛起。

    不管最后论战的双方结果如何,起码双方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教育和实业是强国之本,数、理、化、工科和职业教育,这些密切联系实业的学科教育,则是优先发展的教育科目。重视教育,这一点曰本和德国都做的非常好,两个国家都是在国力极为贫弱的时候,都完成了全民的免费教育。所以,不论是同意柴东亮国民优于国家的观点,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都认为优先发展教育和实业是必须的。

    双方的差异,只是在是否在国家发展中优先考虑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支持柴东亮的一方认为,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则会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国民姓的培养,另外一方则认为,先富国强兵再说,曰本人不是连饭都吃不饱,战场上不也挺玩命的嘛!

    不过,双方还是认可的柴东亮的观点,从清末开始,所谓中国积贫积弱也是个伪命题,中国不是没钱,而是钱花的不是地方。能打造出北洋水师不能算是没钱,但是却在开战之前没钱买炮弹。甲午战败之后迅速的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洋枪、洋炮又武装了十几万陆军,更不能算是积弱,但是庚子年的时候数万人却打不下小小的教堂和使馆。满清清廷灭亡的时候,正是政斧税收和财政达到顶峰的时候,各省结余少则数百万两多则千万两,但是中央政斧却拿不出钱平叛。

    巨额的财富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搜刮了出来,然后被庞大而腐朽的政斧消耗殆尽。满清政斧就像是个没底的水桶,再多的水也填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