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午后时务寻良方(第一更) (第3/3页)
地逃户出现。”
李隆基看着庄户抓鸡,想到大唐抓流民。
“报纸上写过两年新种子亩产翻倍,谁还愿意扔下地跑出来?考验地方官行政能力的时刻到了。”
李易了解限制人口流动的目的,运输能力若,物资调配困难。
一个地方人少了,地不好种,去别的地方,那里的粮食又不够用。
没有联网的身份证查询系统,又是计划经济,开介绍信很有必要。
包括粮票,拿着市里的粮票出了市买不到东西,还有全省粮票和全国粮票。
大唐不用粮票,出县要有县里的介绍去,出州得带着州里的证明。
放宽了政策,许多逃户走小路,多关隘,跑到京兆府。
不然京兆府的东西怎么涨价了?这还是李易帮忙解决就业的前提下出现的情况。
李隆基闻弦歌而知雅意:“第二批庄子的学子欲派往地方?”
“京兆府用不上他们了,浪费人才。到地方,有困难写信走快驿,我帮忙想办法。
不过学业不可荒废,我出去时日过久,最近要忙。练手、回学习上的问题。”
李易一直在给学子们讲物理、生物、化学、数学。
文学上的不教,经济学和金融学却进入第二阶段。
李隆基轻蹙下眉头:“他们一走,怕京兆府不稳。有他们坐镇各县,京兆府无忧。”
“他们在地方上已经培养人手,官员无能者,过去呆着即可,真正办事的乃吏员和流外官。”
李易对此想改变,又不能直接冲击大家考科举的热情。
现在的科举有问题,看考试题目,明算、明法,实用性的东西,不如进士科。
考进士可能会当宰相,里面的时务策重要。
“三哥,科举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李易端起杯不喝酒,眉心皱成个川字。
“嗯?”李隆基撕鸡架的手停下。
“报纸上少一个板块,大唐政策争议板块,叫评论吧。欲使学子多思考时务策,必有争论方可行。回头我加上。”
李易说自己的问题,大家要在报纸上玩唇枪舌战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