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漫谈《明》的虚无YY主义-转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漫谈《明》的虚无YY主义-转贴 (第1/3页)

转贴一份酒徒喜欢的书评,写得非常到位,如果这样的书评多一些,酒徒绝对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次感谢有女同車兄提供这么好的书评。

    漫谈《明》的虚无YY主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先来给本文的题目正一下名。

    在读《明》的过程中,我按照剧情的推进试着逐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他的世界观。读完第一卷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将来可能剧烈爆发的、导致严重社会动荡的矛盾萌芽。虽然我不能确定这“萌芽”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还是因考虑不周而造成的疏漏。不管怎样,这些萌芽或说祸胎是向着YY的方向生长的。不过,这种YY跟通常的YY小说里惯用的意淫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时我想到了一个词:抽象YY主义。后来,当我读完了第二卷的公众部分后,注意到,矛盾的萌芽在《明》所虚构的历史分支里以经显露出星火燎原之势。由此看来《明》所阐发的YY主义思想决不是抽象的,而且很可能是作者有意抛给读者的题目。如果这个四不象的社会任其按着自己给自己铺设的轨道发展下去,很可能会走向幻灭的结局。所以我把抽象改为虚无,试着以“虚无YY主义”来诠释《明》的宿命。本文不涉及历史相关的和文学相关的问题。

    经济是作者在书中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一)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武安国试图以实用技术科学对在中国沿袭数千年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提出挑战。农业(指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无论是对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永远都是不容动摇的基础产业。道理很简单,没吃的人就活不下去。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次社会大****都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业破产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对社会造成损害程度最轻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破产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次大破产虽然因饥荒而导致了上千万人的死亡却因为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并未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可收拾的大****。

    武安国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来到这个时空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百姓的生存问题。他采用了改良农具和发展水利建设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生产。这么做当然是明智的,但他的举措并没有体现出超出前人的智慧。作者在后文里也有意识地想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比如改革农业税收制度、改革耕地分配及流通制度、改良农作物品种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等。可惜这些设想还是没能跳出前人的思维框子。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清朝乾嘉时期之所以能够破纪录地第一次靠有限的土地养活了过亿的人口,一是受益于摊丁入亩的国策,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对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的推广。在《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守株待兔地等着生物学和农学的历史飞跃而是尽可能地在农作物品种上做文章。可惜武安国(或作者)没有想到这一点。另外,明初的粮食问题尚不突出,因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并不激化。那时候农业建设还没有从战乱所造成的破坏中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