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05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705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2/3页)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只要有一个人做得比较好,就会带着亲戚去做,亲戚带亲戚,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这些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商业联盟,毕竟谁都不了国家允许不允许。

    国人抱团的性格,那是骨子里的。

    所以,这些人通过各种关系,有了一个很大的商业联盟,对于原材料收集等,远比供销社给出的价格更高,却因为规模,利润反而更高。

    以前用鸡蛋等都能换娶各种小商品,然后这些人再把一些供销社收购的东西拿去换钱。

    但是那样利润不高。

    同时,还可能跟供销社系统造成矛盾……

    所以他们就要供销社不太在意的东西。

    “这么说来,你们能联系上大半个中国的货郎?”刘春来都有些震惊。

    这可是八十年代!

    “也不是,但是我们能通过收购各种东西的价格调整,让从我们这边拿货的人去收集这些材料……农村里,都很穷,也没有什么钱,可鸡毛鸭毛等,就属于常见的东西……卖给供销社价格太低,而供销社的商品价格又太高,我们换购的价格,比供销社低了一些,收购的价格又比供销社高一点……”

    刘春来确实明白了。

    之前顾斌就已经说出来了原因,只不过没有这样详细。

    随着父子两的解释,他突然不知道如何评价。

    “吃了饭,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冶铜厂。”

    除了一开始顾学勇喝了三杯酒,几人并没有喝酒。

    一顿饭却吃了快三个小时。

    顾斌直接给了十块钱,让跛脚老板安排晚饭,明确告诉他,不能太简陋,钱不够就补。

    跛脚老板高兴不已,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

    冶铜厂很小。

    外面根本看不出来是工厂,不知道的,只是以为是一户房子大一些的人家。

    很多人,确实还不太确定国家政策。

    产品的理化分析是没有的,大多数都是废铜冶炼,铸造成铜锭,然后通过几台老旧的锻压机,工人也少。

    “只是为我们自己的产品供应原材料,加上国家规定,雇工不能超过7个人……”

    “国家没有规定……”

    刘春来叹了一口气。

    雇工超过几个人就算是剥削,属于资本家的事情,他曾经跟朋友一起喝茶的时候,也听过。

    后来因为好奇,还专门去研究过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从来没有出台过政策,或是明文规定过雇工必须限制在多少人以内。

    最终,唯一能查到的,1975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里有这么一段话:按照假设,必须使用两个工人,才能依靠每天多出来的剩余价值来过工人的生活,即满足生活必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目的只是维持生活,而不是增加财富;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增加财富是前提。为了使生活只比一个普通工人好一倍,并且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一半转化为资本,就必须把预付资本的最低限款和工人人数都增加为原来的8倍。

    这只是马克思举的一个例子。

    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国家没有明确的文件,所以很多地方就以这个为衡量标准:雇佣7个人或8个人,就成了是否是剥削的标准……

    正因为刘春来研究过。

    所以这年头,宁愿以大队的形式去搞,而不是自己去个私人企业。

    太难了。

    傻子瓜子就是最明显的。

    也不是领导干部们想要针对谁,而是都拿不准。

    一直到87年,中央“5号文件”出台: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这才让关于雇佣多少人的争论停止了下来。

    可那个时候,姓资姓社的争论,却依然激烈。

    最终要等到老爷子南巡,从那之后,国内的民营经济才开始快速发展。

    顾学勇父子,田明发等人都看着刘春来。

    杨小乐可不是原来啥都不懂的人。

    他很多时候,甚至都在分析,刘春来究竟有多狡猾,作为一个大队长,村办企业也是属于集体产业,自己在里面有股份,却又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