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3章 (第3/3页)

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

    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

    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

    入心入肝。为疟为痢。中痧霍乱。暴厥卒死。种种传变之原。各有精义可参。兹不重悉。想大

    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记中所谓使天只有三

    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此语最确。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

    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

    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

    得全解。倘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

    寒热又不分明。其变幻与伤寒无二。其愈期反觉缠绵。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

    过清则肢冷呕恶。过燥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症。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

    名之曰秋时晚发。感症似疟。总当以感症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

    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

    中。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

    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矣。参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

    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

    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

    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

    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

    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

    脉等方。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及至宝紫

    雪等剂。扶虚进参附。及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骥芜词。高

    明教正。(邵新甫)

    徐评 所列诸案。皆平素伏暑之症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绝少。若卒受之症。则当以香茹饮

    为主。不可不知也。

    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但暑邪深入。必有闷乱烦躁等症。近于霍

    乱。此则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症危。属热邪横逆。不但人参不可轻用。而桂附干姜服之。无不立

    毙。乃亦仿仲景伤寒坏症治法。轻于一试。当时不知有害与否。而耳食之徒。竟以为必用之药。

    名本于此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