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章 (第2/3页)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冯 悬饮流入胃中。令人酸痛。涌噫酸水。当辛通其阳以驱饮。(悬饮)

    桂枝木 半夏 茯苓 炒黑川椒 姜汁

    又 照前方加淡附子。

    施 诊脉右虚。左小弦。面色黄。少华采。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

    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录仲景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

    又 初服旋复花汤。未应。另更医谓是营虚。用参归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医又转方。用金

    铃半夏桃仁延胡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复延余治。余再议方。谓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

    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桂枝 煨姜 南枣

    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

    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气也。

    又 前方服之痛止议丸方。

    人参 半夏 川椒 茯苓 桂枝 煨姜南枣汤丸。

    某 夏季阳气大升。痰多呛咳。甚至夜不得卧。谷味皆变。大便或溏或秘。诊脉右大而弦。议以

    悬饮流入胃络。用开阖导饮法。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煨姜 南枣

    又 早诊脉。两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气上涌。咳逆愈甚。日来小溲少。下焦微肿。议通太阳以撤

    饮邪。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五味 干姜

    又 脉弦略数。不渴不思饮。此饮浊未去。清阳不主营运。前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

    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据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滞。其浊锢阳微大着。其治咳滋阴。

    适为阴浊横帜矣。议用大半夏汤法。大半夏汤加炒黑川椒。

    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

    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

    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

    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

    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

    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

    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

    谬乎。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

    气溢而为饮。故王晋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台饮三汤。从脾胃二经分痰饮

    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术甘。外台茯苓饮。肾气丸。真武汤。分内饮外饮治法。而

    于痰饮之症。无遗蕴矣。愚历考先生治痰饮之法。则又有不止于此者。然而病变有不同。

    治法亦有异。如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者。取仲景之苓桂术甘汤。茯苓饮。肾气真武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