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96章 (第1/3页)
此皆先生采择先贤之法。因人见症而施治。可谓善法古者矣。夫痘虽以形色辨
其吉凶。然内症尤为紧要。如痘点既起。或不慎风寒。而营卫凝涩。或纵恣饮食。而气机呆
钝。以致身热不食。腹膨呕恶泄泻。浆水不行。不究治其病因。但执清寒腻补。常有凶危之
变。亦有痘形虽重。若神宁安静。饮食二便如常。声音清响。调理得宜。亦可转危为安。大凡
形老而色鲜明者。虽甚密。变幻恒少。形嫩而色晦滞者。虽稀疏。变幻恒多。表里相参。审症
的确。然后设法处治。方无贻误。至于逆症条款已现。虽自昔名医。亦莫能挽救。小儿夭枉
者。不可胜数。深可怜悯。迩年以来。幸有种痘一法。盛行于世。实可挽回造化。凡有小儿者。
俟周岁后。即可选用种痘之苗。引而发之。百不失一。此诚补痘科之未备。而为最上一乘
之法也。正痘有先贤诸成法。避险有种痘之良方。痘症于是乎大全矣。(陆履安)
痘之发也。一由乎胎毒内伏。一由于外感时邪之气引导而出。其症之顺逆。若内毒轻而
外感之气亦轻者。痘必稀疏。此为顺症。苦内毒轻。而外感之气重者。虑其遏闷不齐。不易
灌浆。若能至灌浆。则时邪渐退。后易收功。此为先重后轻症。若内毒重。而外感之气轻者。
虑其灌浆已后。毒难尽泄。不易收靥结痂。恐发痘毒疳蚀之患。此为先轻后重症。若内毒
重而外感之气亦重者。痘必稠密。色不鲜泽。发热见点之后。一路蹭蹬。难以收功。此为逆
症。然胎毒之轻重。人皆易明。若外感之气。人莫能晓。夫天地间。只有六气。气平则为和气。
不平则有胜复。胜复至极。则为厉气。为瘟疫气。瘴气。更有道涂中秽浊气。人若感之。不拘
老幼俱病。今出痘所感之气。则异乎是。此气独与未泄胎毒之小儿。两相感触。未闻痘症
盛行之时。已出过痘之儿。亦染病患也。考是气。自古迄今。从未有人申帮助白。确定为何
气。故前贤于痘症一科。未尝不殚心瘁虑。立论著方。因不明其气之源。不无偏执之弊。有
喜于寒泻者。有喜于温托者。有先用寒泻。而后用温补者。有先用温托。而后用清火解毒
者更有不审儿体之虚实寒热。俱宗费建中救偏琐言。每于发热见点时。概用大黄石膏
黄连犀角羚羊茅根芦根等。不知费氏之书。名为救偏。乃救惯用热药之偏耳。若本不偏。
而宗其法。则不偏者。反至偏矣。婴儿之命。其何以堪。幸古有种痘良法。相传至今。其法简
易灵验。至稳至当。盖正痘因外感时邪而发。种痘则种于无病之时。故所出稀疏。轻者不
过几十粒。此岂非避危就安之妙法乎。倘愚人不信。何不将自出与种出。彼此相较。其理
自明。假使一村之中。有百儿出天花。未尝不延医服药。若能八九十收功。人咸称为太平
痘矣。甚有竭力调治。而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惟有委命于天而已。今若
种百儿之痘。设或损伤四五个。则必责罚种师。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