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2/3页)
九岁)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湿热)
人参 川连 黄柏 炙草 广皮 白术 神曲 麦芽 柴胡 升麻 羌活 防风
何(十一) 夏病入冬。仍腹痛下积。稚年不慎食物。肠胃屡滞。利久阴伤。身热发呛。先与理阴。疏腑滞
浊。(久痢伤阴积滞未清)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 炮姜 炙草 茯苓 麦芽
世俗所称慢惊风者。不知起于何代。创是名者。其遗祸于婴孩。已不啻万亿矣。盖就其
所指之病而论。如吐泻兼作。气怯神倦。虚烦搐搦。痰喘不食。脉虚无神。睡则露睛等症。乃
与病名毫不相关。其所指之症。是或由外感未清。或诸病误治。或饮食失调。或由病后而
成。以致吐则伤胃。泻则伤脾。土衰则不生金。中虚木必乘克。是皆肝脾肺胃之病。治宜急
顾本原。扶土生金。安胃和肝。温养肾阳。犹虑弗及。若就其名而治之。医家胸中。先执慢惊
风三字之名。概用重坠之药。镇惊定怯。或散风清火。豁痰破气。其遗祸可胜言哉。盖是症。
因中土已虚。风木已动。延久必现出似惊之状耳。实则并非因惊而起也。奈何竟以慢惊
风名之。岂非指鹿为马乎。要之慢字。若以急慢而论。则凡病之缓者。皆可称为慢。惟惊乃
属急症。不可以慢字加之。若以傲慢。肆慢而讲。于病名上。又甚荒唐。惟愿观幼科书者。当
知其背谬不通。勿为其所惑。则幸甚。今观先生案中。并未尝用及惊药风药。是明征也。此
症更当兼参东垣立斋景岳诸法而治之。则无遗蕴矣。(华岫云)
<目录>卷十
<篇名>痫痉厥
属性:周 稚年痫厥。病发迅速。醒来二便自通此系阳气拂逆。阻其灵窍。姑与清络宣通方法。(热邪阻窍)
犀角 远志 胆星 黑山栀 元参 菖蒲 连翘 竹叶心
唐(十四) 面青脉濡。神呆。舌缩不伸。语寂寂然。痫症。四肢皆震。口吐涎沫。此阴风已入脾络矣。
(阴风入脾络)
人参 生术 蜈蚣 全蝎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炒白附
某 伏邪经旬。发热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识不清。虑其邪陷心胞。有痉厥之变。(邪逼心胞)
犀角 卷心竹叶 鲜石菖蒲 连翘 元参心 浙生地
又 化热液枯。
生地 竹叶心 丹皮 元参 麦冬 生白芍
吴 冬月伏邪。入春病自里发。里邪原无发散之理。更误于禁绝水谷。徒以芩连枳朴。希图清
火消食。以退其热。殊不知胃汁再劫。肝风掀动。变幻痉厥危 。诊视舌绛。鼻窍黑煤。肌肤甲
错干燥。渴欲饮水。心中疼热。何一非肝肾阴液之尽。引水自救。风阳内烁。躁乱如狂。皆缘医
者未曾晓得温邪从阴。里热为病。清热必以存阴为务耳。今延及一月。五液告涸。病情未为
稳当。所恃童真。食谷多岁。钱氏谓幼科易虚易实。望其尚有生机而已。(热邪伤阴肝风动)
阿胶 生地 天冬 川石斛 鸡子黄 元参心
又 咸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