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2/3页)
童话——《密室里的白雪公主》。
“我不喜欢这个童话的结局。”陈爝的口气似在恳求,“请改一下吧。”
后记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部“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侦探故事,可又不希望落了俗套,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今年年初得空,恰巧让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这部新小说。大约在二月份的时候,我已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大纲。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时间一气呵成,忙忙碌碌,直到八月份才正式开写,九月份完成初稿。这部小说也算是横跨了2014年的一整年。写完之后,不少朋友给出了修订的建议,在此我要感谢一下鸡丁、等待者、陆小包、华斯比等几位好友,你们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完善;也感谢所有耐着性子读完拙作的朋友们,人数太多,余不一一。
推理小说也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公式化且自我重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写出新意,对我来说这是个难题。那时候我想,大部分“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都把当事人置身其中,我们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假设我们并没有参与呢?假设这一切都是早就发生的,早在我们翻开小说之前,杀戮就已结束,仅靠零星线索,我们是否能够用推理重现一切?这似乎很难,并且不切实际。不过,这很有趣,不是吗?
于是,我试图做一番尝试,写下这部小说。乍看之下,一切似乎很正统,助手与神探,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一群形迹可疑的房客。但这只是一部分,包藏在羊皮之下的,是二十年前的那起连环杀人案,这才是我的“狼子野心”。故事已经讲完,我的任务也已完成,至于这部小说的是非成败,就交给读者臧否吧,我闭嘴。而我想借这方寸之地谈谈的,是关于中国推理小说的一些看法。多岐为贵,不求苟同,若有说错的地方,请原谅我很傻很天真。
推理小说在中国,从未入土生根,更遑论发芽结果。一百年前就有人讲过,此种小说,亦中国所无。一百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并未好转。相比其他类型小说,中国推理小说犹如患上侏儒症一般,始终没有过成长。
也有人会说,金庸以一己之力扛起武侠,推理小说没有这种人物。
在中国,武侠小说不同于推理小说。从《史记·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再到《水浒传》,一条文脉连绵不绝。不扯太远,就拿民国那些武侠作家来说,若没有他们,金庸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正如《三国演义》的故事不是一人写就的,金庸也是集大成者,黄药师的形象似乎脱胎于《十二金钱镖》中的弹指翁,洪七公也像极了《云海争奇记》里的丐帮长老“神乞”车卫。金庸站在众位前辈的肩上,达到了其他武侠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
作为中国推理小说作者,我们能从前辈身上汲取怎样的养分呢?《包公案》《狄公案》,对不起,那是公案小说,和推理小说差之千里;程小青,孙了红,他们确实是开风气者,但不可否认,那个时候的创作尚在邯郸学步的阶段,连年的战乱又让侦探文学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