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谁都想不到 (第2/3页)
毛线布比这好,但毛线布可贵呢。”
“是啊是啊,关使君李使君真是仁厚之人呐,帮忙多砍十天八天木头,就多给好几尺棉布。”
这里必须说一句——汉末原本虽然没有棉纺技术,但毛纺却已经有了,而且就是在西羌流行的。华夏文明最早有成熟毛纺织布机械记载的,大约就是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在养羊剪毛织布的西域多国有。
至于北方匈奴大草原上,匈奴人虽然也养羊,但不像羌族那样培育出了绵羊,不好剃毛搓绒,也就没法织布(羊毛也要用绵羊之类的长毛,才能跟棉花里的长绒棉搓棉纱一样搓成毛线。山羊的短毛没法搓毛线,只有到了近代才能做山羊绒)
所以,陇西的百姓们,好歹还是知道“羊毛线布料”这种东西的存在的,只是太贵了用不起。而且羌人即使学习了汉人的纺织技术,他们的毛纺器材依然是非常原始,基本上就是那个纺锤搓捻制造毛线,然后跟织十字绣似地拿挡板提纵器控制经线开合,也就停留在汉人先秦战国时的纺织科技水平,连汉地的脚踏式织布机都没有。羊毛布料的价格其实比丝绸还贵,但供需都很少。
汉人则因为自己不养绵羊,没有大规模纺毛线织羊毛布料的需求,懒得为羌人那点破产量研发机器。反正这时代也没有专利保护制度,汉人能工巧匠就算发明出只对羌人有用的好用机器,羌人也不会付他专利费啊。
李素则是在征发徭役伐木的过程中,亲自深入民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由很是感慨。他知道他有诸葛芷的纺纱机和织棉布机,那些东西都只要稍稍调整,就能改成对毛线毛布生产同样适用的。既然如今西凉即将成为他的领地,给自己人逐步扩散一点技术也是好的。
毕竟棉花的种植不可能一年内就彻底推广开,而养羊这种活儿也不可能在西凉绝迹,既然如此,能让过渡期那几年里民间的羊毛也充分利用起来,何乐不为呢。
棉花需要的灌溉还是比较多的,只能在河谷两岸种一长溜儿,祁连山高处坡地乃至弱水、浪水右岸的大片戈壁,还是不适合种棉花的。河西走廊以东以北,降水稍少的草原,将来还是得养羊。
……
李素就这么和关羽整军备战、疯狂制造后勤车辆和木车床、备用车轮、可替换式枪杆箭杆,忙活到了五月上旬。
造车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慢一些。主要是为了水陆两用,车底要用好几条直通头尾的三丈长弧形厚木板制造、确保中间凹陷有船一样的稳定中心,所以比平板车底加工起来慢多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水陆两用才是西部大篷车的精髓,要是到了河里稳定性不好可就抓瞎了。调整过之后,李素估计到五月中旬开战的时候,最多造出五六百辆这种大篷车。即使工期拖到六月份,也就增加到七八百辆。
原计划的上千辆肯定是做不到了。
不过重新核算之后,关羽觉得打武都之前五六百辆大车也够用了,将来去张掖酒泉七八百也能凑合,毕竟单车载重量大了那么多,一车一万五千汉斤以上。六百辆就抵得上传统两轮单牛大车三千辆的载重了。
到时候第二阶段追击的骑兵部队不会超过两万人,怎么都是够补给的。
……
五月初十这天,他最后跟李素合计了一下,让李素继续坐镇临洮大本营,继续生产任务,一直到六月初都不要停,也就是继续开工至少二十天。
而关羽自己,会带着步兵主力部队,在五天之内做好出击准备,先逐步沿着洮河往北推进到金城城下,跟可能出现的韩遂军稍微打几场野战。如果韩遂不敢出战,那么在五月下旬也会完成对金城城的包围,并且开始打造攻城器械,为后续的攻坚做准备。
至于其他原本屯驻在天水、甚至汉中的二线部队,也在五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