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3页)
Harp: “胡赛尼带领我们穿越阿富汗40年来的血泪历史,但他并未过多渲染仍然笼罩在这个国家上空的恐怖阴霾,而是以极温柔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爱、奉献以及人们之间潜移默化之美。”
Robert P.Beveridge: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觉得难以释卷,一度废寝忘食。然而,当看完整个故事,我却发现几乎没有动力再让我看第二遍。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写得很好,但显然它不是一本伟大的书。适合阅读,但无法给人以持久不灭的印象。”
B.Marold: “阿富汗和外部世界的种种事端为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提供似曾相识的背景,但作用仅限于故事背景而已。日常生活中复杂交错的细节,以及这两个女人间的互动和亲密关系才是整个故事令人心动之处。”
Daniel Jolley: “卡勒德·胡赛尼再次献上一本美丽的小说,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这部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阅尽30年来阿富汗的社会百态。这也是一个有关友谊与奉献的动人故事,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少有的机会,以了解阿富汗妇女早在塔利班掌权之前就已遭受的长期苦难和不公。”
对话胡赛尼
1.问:你的上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可说协助世界改变了对于阿富汗的观感,让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初步认识阿富汗的人民与他们每天实际的生活。你新的小说可说涵盖了阿富汗过去三十年间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苏联入侵乃至于美国所领导的推翻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尤其是目前你已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你是否觉得身负使命要让世人了解你的国家?
胡赛尼:身为一名作家,故事本身总是优于其他一切考虑。我写作时并不会怀有什么伟大神圣的想法,更不会有特殊的意图。对于作家而言,自觉有责任要代表自己的文化或向读者介绍自己的文化,算是相当沉重的负担。我的写作故事总是从非常个人的、私密的角落,从人性的连结开始扩展。对我来说这本新书吸引人的部分是,当两个女性主角周遭的世界陷入混乱时,她们所怀抱的希望、梦想与所有的失落,她们的内在生命,让她们相聚的特殊情境,她们决意想要求生的本能,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所唤起的意义与力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见证这个故事自己扩展起来,随着书页进展而变得越来越有企图心。我明了想要只述说这两个女人的故事而不触及阿富汗自1970年代至后9·11时代之间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私密的个人故事常会与重大的历史性事件纠缠在一起。也因此阿富汗的乱局与近年来的国家 伤痕慢慢地就不仅只是故事的背景。渐渐地,在这本新的小说里,阿富汗本身——更精确地说,喀布尔——所占的份量,就某种程度而言比起在《追风筝的人》里所占的更多。但这纯粹仅是基于故事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要把祖国的事情向读者全盘托出的责任感。因此,如果读者在看完这本新书之后,能够喜欢这个故事而且对于过去三十多年间,在阿富汗发生的事有多一点的认知与感受的话,我将会非常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