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3/3页)
教育年轻人远离毒品。”
汤姆谈兴起来,说起他来中国如何从两眼一抹黑,历尽艰难,打下目前一片天地。但说到中国电影市场,他很悲观,他无奈地说:“中国市场说起来很大,其实也很小,盗版太厉害了,我们没办法——中国都复杂。”
他那个“都复杂”的发音失调,成了“豆腐渣”,我说:“你是个Sinologist(中国通)啊。”
他突然伸出手激动地挥舞了两下,列举道:“中国十三亿人,韩国四千万人,但韩国的电影市场和中国一样大;香港几百万人,但电影市场是中国三分之一。”
“香港是中国一部分。”我提醒他,他笑笑:“明白你的意思,我只说电影市场。”
他问书出版情况,我谎称快了。他又问我是否和出版社熟悉,我说认识一些编辑,他说如果我有兴趣,可以帮他联系几部电影的图书版权,谈成了我可以拿百分之十代理费;即使谈不成,他也至少支付我一千块“中国元”劳务费。我没拒绝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走之前,汤姆拿了几盒他制作的电影光碟送我做礼物,带我到二楼看了看,有资料室,小会议室,小放映厅和一个别致的小酒吧。他取下两只葡萄酒杯,倒满琥珀色的明亮液体,和我碰了一下:“合作成功!”
2
这是个机会。我想尽快将一个合格的电影剧本交给汤姆,我可不想硬着头皮来写,就找熟练的编剧合作。我上网查询,通过“嘻嘻TV”影视部一名编辑找到大名鼎鼎的林希凡,他看了我特快专递过去的打印稿,愿意见个面。他说我们喝喝茶,交个朋友,没提钱的事情。此公是几部古装电视连续剧的主打编剧,身价不菲。我心想他没要出场费,已经很给面子了,他选的见面地点老北京杂酱面馆,又让我打消了财政上的顾虑。
当五十多岁的林希凡从他的“宝马”里钻出来时,我发现他果然气度不凡,白白胖胖印堂发亮,着紫色暗纹唐装,中式黑裤,脚踏“内联升”布鞋,如果不是一丝不苟油光闪亮的当代发型和金丝眼镜,活脱脱一个儒雅华贵的古代名士。林希凡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北京杂酱面餐馆,活像走进一个古装戏的拍摄场景。我们在一个水墨画屏风后的餐桌入座,身下朱红木椅,头上大红灯笼,映得人脸上红彤彤的,如上了妆。坐定,林希凡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颇为考究的檀木折扇和翡玉石烟斗放到桌上,说:“呵呵,我这个人,崇古。”
还好他没掏出水烟枪来。我恭维道:“我也常幻想自己活在古代某个乱世,要么乱世出英雄,要么死于乱刀之下拉倒。”
林希凡笑言:“哈哈,年轻人,你没吃过苦。有句名言叫‘只求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还有一句叫‘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有道理有道理,好死不如赖活着。”我附和。林希凡立马否定:“但要写剧本那就没意思了,又是苟活又是太平,平淡无奇。我们要的就是矛盾,冲突,越折腾越精彩,否则就叫波澜不惊,就叫没戏,凭空哪来高潮?哪来高潮迭起,这事儿——跟房事一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