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2/3页)
,李皓家比村长乡长家都热络。老两口选来选去,择优录取了二十七岁的镇医院医生邱杏花——既能生娃,还能挣钱,还能给家人治病,一本万利。邱杏花积了十天假来京,名为旅游实为“验货”来了。我和杨星辰责无旁贷地充当起陪客兼说客角色。
李皓精心倒饬(注:倒饬,北京方言,指修饰,乔装打扮,下同。)一番,让杨星辰开着他的“马自达”去西客站接人。我上车时提醒杨星辰:“记住,这是李皓单位的车,你只是个同学兼车夫。”
“放心吧,咱是联合国牌照,牛逼大了。”杨星辰发动引擎。李皓纠正:“别胡说,联合国和领事馆的车都是黑色牌照,连外企都是。”
我们举着牌子在出口等,几乎到人流最后,才有一个戴眼镜大背包的娇小女子从一个背角汗流浃背怯生生地走过来说:“我是邱杏花。”
赶紧扛包的扛包,递水的递水。小镇长大的邱杏花看上去颇为清秀和质朴,和李皓搁一块,顿成美女和野兽之势。李皓手足失措语无伦次,要不是今天戴着隐形眼镜,眼珠子就掉下来啦。一上车,杨星辰来了个火力侦察:“小邱第一次来北京吗?”
“嗯。”
“那咱先去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李皓发出指示,杨星辰唯唯诺诺:“喳——”
我故作担忧地问李皓:“快下班了,单位还用车吗?”
李皓大咧咧地:“没事儿,外国专家出差还没回来,今儿个这车就归我啦。”
杨星辰对副驾座上的我挤挤眼睛,嘀咕道:“还好专家明天就回来了。”
“马自达”驶过天宁寺桥,绕过西便门桥北上复兴门立交桥,然后转入西长安街向东直奔天安门而去。汽车在天安门绕了一圈,并深入前门大栅拉一带晃悠一圈,折回长安街,朝建国门四川驻京办而去。一路上,李皓以一个老北京的口气介绍着沿途著名街道和庞大建筑群:
“这就是电报大楼。”
“这是西单。”
“这是新华门,里面就是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就在里面。”
……
和任何初到北京的外省人一样,邱医生对这个帝国般庞大的都市有些惊慌失措,我们的过度热情没消弭反而放大了她的局促。我和杨星辰拐弯抹角考察了邱杏花一番,得知邱杏花也属上进青年,除了当上了县里优秀医务工作者,还考上了在职研究生。
登记“来京目的”时,那个还记得我的女服务员开玩笑:“又来瞻仰伟大领袖遗容啦?”
“这次来看活的。”我郑重其事地指旁边的李皓和邱杏花解释说,“千里相亲,肯定得见大活人。”
李皓咧着大嘴笑,邱杏花窘得恨不得逃路而逃,随后轻车熟路来到附设的餐馆。喝了两杯凉啤酒后李皓镇静下来,不时谈起一些和老外共事的奇闻轶事,时不时冒出几个GRE级别的词汇,以下马威的方式来打消在形象和学历上的双重自卑。我和杨星辰及时莫名惊诧,以自己的愚昧无知反衬出他的学识渊博和下流倜傥。
“最重要的是Detail(细节)。”李皓绘声绘色地讲完和美国专家托马斯共事的插曲,强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