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2章 (第1/3页)

在杨家岭沟口,有一所希望小学,是习老与齐老前几年帮助联系投资修建的,当地就命名为“习仲勋希望小学”。齐老在校门口伫立良久,透过校门的栅栏,看得到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的读书声使老人十分高兴。

    “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时,写的文章真多,像《五四运动》、《青年运动方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还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等。这些重要著作,都是诞生在杨家岭的窑洞里。这些文章当时一发表,我们都争着学习。有的段落几乎能背下来。当时延安和整个解放区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政策和策略,开展工作的。习仲勋对学习抓得很紧。他白天工作忙,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他还经常督促我要抓紧学习。说毛主席的文章,越读越深刻,工作中,思想上的许多疑难问题和模糊认识都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我惊叹于老人家的记忆力。更对他们那一代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领袖的忠诚感到敬仰。那绝不是什么个人迷信,而是体现了一个政党的凝聚力,一个领导人思想的感召力和个人人格风范的吸引力。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是完全具备了这样的魅力,这是革命力量的重要凝聚力。这种出自自发的对党和领袖朴素真挚的感情,同“文革”中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老同志,在“文革”中挨了整,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们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感情和崇敬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和减退。在他们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并不影响他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缔造者和毛泽东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伟大与光辉。这种无私博大的精神境界,绝不是普通人都能够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习仲勋同志就是突出的一例。

    ■中央大礼堂与“七大”

    这天,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杨家岭的山水草木,使齐心老人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温暖。她首先来到著名的党的“七大”会议旧址:中央大礼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设计独特的建筑。外观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某些特点,而内部则采取陕北窑洞式的无梁大跨度穹窿式的结构方式。可谓最典型的“洋为中用”,“土洋结合”。令人不禁联想到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这也许正是当时的设计者们的一种追求。因为1942年开始建设的这座建筑,是专门为党的七大召开做准备,而七大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确立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在那“胜利的光芒很快要放射到全世界全中国,中国人民八年来所努力的伟大工程,业已逐渐接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朱德语),中华民族的一群优秀儿女由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描绘未来中国的蓝图。制定民族振兴的新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