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5章 (第3/3页)

困难和挫折,感谢那些意想不到的风起云涌、艰难险阻。

    ■红都瓦窑堡

    瓦窑堡是陕北一座古老的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城堡。它像一颗青灰色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际,又像一只生动的眼睛瞄准着边关大漠,注视着边防动态。据古籍记载,瓦窑堡元初建,因山为堡。明代时,寇数至,邑人凭险守御,堡安平无事。公元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后,长驱入陕。金为保存实力,遂弃延安而撤,瓦窑堡随归蒙军控制,时为元太祖铁木真丁亥年,瓦窑堡当建于这一时期。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屡经修建,逐渐成为比就近的县城安定镇还要名气大得多的陕北名堡。党中央毛主席1935年到达陕北,很快由保安转移至瓦窑堡,也可说是慕名而至。事实上,无论从地理位置,富裕程度还是军事安全方面考虑,这里作为党中央、毛主席居住地,都是精明首选,理所当然。

    “天下的堡,瓦窑堡”,依山傍水,名震四方的瓦窑堡真是名不虚传。如今它是子长(原安定)县城所在地。过去因砖窑多而得名。素以盛产煤炭、商贸发达和风味小吃奇特闻名于世。党中央、毛主席进驻瓦窑堡,古堡大为增色,被称为中国革命的“红都”。1935年10月至1935年7月,党中央、毛主席在瓦窑堡居住了将近一年。这期间,阎红颜由苏联参加党的六大归来,凭记忆带回了同共产国际新的联系密码。至此,好久同莫斯科失去联系的中共中央,终于同共产国际恢复了联系。同时,在这里中央还平稳地纠正了陕北错误肃反,成立了西北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北方办事处,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反蒋宣传,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主张,成功地组织了东征、西征战役。

    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红色电讯每天都把党中央的声音从这个小小的山区小镇传向全国,改变着军事形势,扩大着政治影响,争取着全国民心。一时间瓦窑堡成了全中国爱国民众关注的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中心。

    瓦窑堡同时也是陕北错误肃反中,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一大批同志的受难之地。当时,地方县以上,军队营以上的干部统统被抓了起来,有些人被整死,有的被活埋了。这是西北革命历史上,连制造者都羞于提说的黑暗的一页。但是,这也许是某种天意的安排。因为有一部分同志,正是集结在这里,等待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到来。瓦窑堡也就神奇地成为了他们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受到党中央的慰问关怀的福地。

    那是1935年秋天,正当西北红军和地方赤卫军在刘志丹等同志的率领下,联合奋勇作战,顽强抗击蒋介石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疯狂围剿的紧要关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错误肃反”。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漫延到了陕北。以“右倾主义”、“稍山主义”甚至“反革命”的罪名将刘志丹抓到了瓦窑堡,把习仲勋也扣押到距离下寺湾十多里的王家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