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2/3页)
历史的记忆往往就是这样。实物的见证固然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然而真正能够长久的记忆还是人民心中的记忆。是代代相传的故事,是没有实物的口碑。比如眼下这座教堂,已经是荡然无存,但由于一个伟人的一次讲演,却成为了无形的永恒。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存在,它的丰功伟绩,也将是永恒存在的。它的杰出领袖和优秀的中坚分子的奉献与业绩,也将是永恒不朽的。
■田家大院五孔窑
这是地处瓦窑堡城中心的一座普通的窑院。坐西向东,站在院子里,看得见蜿蜒东去的秀延河的流水。院里一线排列的五孔墙壁用石灰粉刷成白色的砖窑,坐落在高出院池许多的台基上。这就是当年召开过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的地方,有名的田家大院。齐老来到院中,心情同样是虔诚而兴奋。那是只有痴情的教徒才会有的表现。面对着那些古旧的窑洞和窑墙上悬挂的红色标牌与黑白色的历史照片,她感到了一种神圣的肃穆。
瓦窑堡会议,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亚于新时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他在革命最困难而复杂的形势下,第一次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而这个重大方针的提出,使得党和红军的许多战略和政策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对待面前的国民党西北军和东北军的态度,并以此为依据,孤立和瓦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致间接地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歌中所唱“漫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的重要的内容和诠释。因为从此以后,整个中国革命的形势就开始酝酿着根本性的转变。
窑院两侧的平房中,如今办起了“瓦窑堡革命历史图片展”。齐心老人认真地看过了展览,又来到窑前,了解了窑院的历史,由于那些早已载入史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这五孔百年老窑,在她的心目中,就不再是普通的陕北民居,更不再是那户姓田的居民的住所,而是红都时期的“怀仁堂”,是当年的“京西宾馆”,是当时制定大政方针的地方,是“瓦窑堡”作为天下名堡的神圣的重要历史见证。
北起第二孔窑洞,是当时还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同志的旧居,第三孔亦即中间一孔窑洞,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的会场。
历史永远铭记着,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那是陕北寒冷无比的季节,是瓦窑堡冰天雪地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那次无比重要的会议。齐心老人款款走进窑洞,睹物思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窑洞内有一盘土炕,炕上摆着炕桌,地下并列着两张八仙桌,周围是六只木凳。这就是当年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地方,就是毛泽东、张闻天作重要报告的地方。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共13人。他们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
讲解员略带陕北腔的声音使参观的人们眼前浮现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