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3/3页)
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像是一种血脉一种基因,只有连通了气场和接通脉道,才能勾住你的灵魂。我们民族振兴的大业,太需要这的传承,这样的链接了。
眼下汽车离开米脂县城,离开通往佳县的公路拐进一条山沟,这是通往杨家沟的唯一的一条通道。沟道两边的菜地里,有农民在劳作。由于天旱,车后总是拖着一股尘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杨家沟到了。杨家沟村靠北面东,坐落在一面陡峭的高山坡上。从山下往山上看,整个村子的建筑布局,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山村那么零乱散落,而是一座用石块筑砌的结构十分别致严谨的险要山寨。村前有山门,道路拾级而上,主道与支道盘转曲折,连通着一层层错落排列的窑院。显然,当初除了经过山门,人是不能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村庄的。各院也是壁垒封闭,街门一关,自成单元。窑舍的箍造,也是十分讲究。清一色的生垛或接口石窑,高大敞亮,一律细面到顶,穿廊接厦。两侧的房屋也盖得十分讲究。四墙一砖到底,雕花窗棂,古色古香,十分坚固。更为奇特的,是全村的排水系统,都是统一规划了的。主干沟通,支脉相连,砖石浆砌,十分的机巧考究。据说这七八十院地方,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这是干旱贫瘠偏僻的陕北山区的一个奇迹。全村人多数姓马。直至党中央、毛主席进驻之前,村里土改中划定的地主竟有五十多户。杨家沟马姓地主的土地,遍及周围米脂、佳县、吴堡和绥德。方圆数百里的农民,不少是该村的佃户。这里聚集的财富,是成千上万户佃农的辛劳和血汗堆积起来的。1943年前后,张闻天同志曾经率调查组到这里搞过详细的社会调查,著有《米脂杨家沟调查》一书,用数字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该村的经济收支和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当地老年人回忆,每年从秋到冬,四面八方往杨家沟送租粮的驴骡成队,人喊畜叫,项铃声数月不断。这就是米脂杨家沟的历史,土地兼并,财富聚集,穷奢极欲,贫富两极分化,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缩影。
眼前,一切早已成为过去。旧社会遗留下的一切,都成了历史的陈迹。老窑院里住着新主人,许多都是当年地主家的长工或佃户。还有许多人家在老村址周围建了新窑。而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前委居住过的地方,则成了令人向往的革命旧址纪念馆。人们在村子后沟修了一条公路,汽车可以盘绕而上,一直开到毛主席旧居的院旁。
■新窑院
踏访杨家沟,齐心老人向往已久。今天终于亲眼看到了它。毛主席、周恩来居住过的院子处在全村的最上方,远远望去,像一座城堡的顶盖。高大的院门就像一座城门,门洞上方镌刻镶嵌着“新院”二字。院内靠山坐北向南有一排窑洞,十分高大别致。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窑洞的主人马醒明,是个留学日本的新派人物。他专攻建筑学, 30年代毕业回国,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也无心在外做事,于是回到家乡,就用当地的石材,自己设计建造了这么一院东西方风格相融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