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2/3页)
中隆重设宴欢迎这个远道而来追求光明的“出牢人”。
当时在家的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都出席了宴会。我们可以想象,那气氛该是多么的热烈。外面周河川是北风呼啸的冰天雪地,而温暖灯光照耀的红沙石窑洞中,地上燃烧着一只木炭火盆。灯光与火光映红了每一张热情的笑脸,也染红了人们的灰色军装。这时候的丁玲,感受到的是一个亲亲热热、红红火火的回家的气氛。那一晚,大家亲如一家地紧紧围坐在火盆的四周,聆听毛泽东用亲切的湖南口音致欢迎辞。一席未了,娇小文静的女作家悲喜交集,早已是热泪盈眶。毛主席话音落下,掌声伴着木碳火燃烧的劈啪声和大伙的欢呼声冲出窑洞,飞出好远,好远。
“那一晚,吃的是什么?”齐心老人好奇地问讲解员。那姑娘却笑着说不知道。
也许只是一碗热乎乎的南瓜饭、几碟苦涩的淹菜吧,也许只是几只焦黄的烤土豆或者只有红枣、瓜子吧。可是在丁玲的心中,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盛宴。直到老年,在她清晰的记忆中,那每个人真诚的笑脸与谈话的热情,那第一次见到的木炭火盆中跳跃的殷红火苗,仍然像是给她生命中注入了核能,足以抵御任何的冷酷严寒,足以克服任何的艰难险阻。
当年啊,红石窑中朴素简单的宴会,证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多么的看重一个文化人的到来。在领袖毛泽东的眼中,一位优秀女作家手中的一支笔,就是一支劲旅!这也许是当时连丁玲自己也都没有意识到的。几天后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丁玲当选会长。当时经过长征的老革命成仿吾、李伯钊也都是著名的作家,可是才担任副会长,可见党对初来乍到的丁玲看得有多重。党的重托,同志们的厚望,使得年轻的丁玲深受鼓舞,也感觉到了某种压力。刚到苏区,毛泽东亲切地问她:“你愿意做什么工作?”丁玲想了想说:“如果要我说,我愿意去军队,去打仗。”毛泽东起初一愣,但很快笑了,会意地说:“那好呀,看来我们的文小姐要成武将军了!眼下山城堡战斗即将打响,这一仗打完近期可能仗就不多了,你要去前线就马上去吧。”丁玲听得一下从凳子上跳了起来,高兴地说:“那我明天就出发!”很快,丁玲就出发去了前线。毛主席感概不不已填词赞誉: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临江仙 赠丁玲》这首毛主席亲笔用铅笔写在白纸上的词,是用电报发往前线的,丁玲接到电报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如今手稿的复印件就展出在面前,齐心老人仔细地看了又看,显出格外的关注。
“受到毛泽东的如此鼓励,丁玲深为感动。倍受鼓舞的丁玲不孚众望,在前线和后方鏖战拼搏,连续采写出了直接反映和歌颂红军的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