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3/3页)
王炳南同志的,早就说要写,一直没有动笔,随后如果需要,请你们几位到北京来写。”
李连碧说:“这完全可以。”
我们几个人也都点头表示同意。
习老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很动情地说:“西北革命中,我们牺牲了许多好同志呀,他们的事迹,至今知道的人不多。像刘志丹和谢子长同志,他们的斗争经历都十分丰富,很值得写。你们年轻人,可以抽出时间,做做这件事情。把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很有必要。”
习老语重心长的这段话,坚定了我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和反映西北革命历史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次拜见习老,是9年之后,即1997年4月在深圳。此时我已在延安市委任职工作,为希望工程募捐到了特区。听说习老住在这里,就很想一见。经同秘书联系,说习老须静养,谢绝会客。第二天,我却出乎意外地接到电话,说习老提出要见延安来的同志。我很感动。近十年不见,习老身体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他一见面便问:“听说你回到延安工作,这很好。我也很想回延安看一看。延安的铁路修通了没有?”
我说:“修通了。每天向西安发一对客车。货运列车也不少。”
“石油和煤炭开发怎么样?”
“原油年产量达到100多万吨,煤炭产量突破600万吨。”
习老高兴地说:“这几个大项目都是1984年你们在北京召开经济汇报会上定的。”
我说:“就是。那次会议筹备我也参加了,习老对我们工作支持很大。”
习老说:“中央应当支持延安的建设,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根本。”
随即,习老又问:“延安石油和煤炭储量有多少?”
我说:“现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
习老听了很高兴,说:“嗯,很有发展潜力。但是你们要注意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要搞好环境保护。陕北的荒山绿化,也是一个大问题,可以做大文章。”
我点头称是,心中十分感动。80多岁高龄的老人,大病初愈,却如此关注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怎能不令人感动。
“延安的老乡生活怎么样?”习老又问。
我说:“80%以上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
习老说:“这很不简单,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我说:“主要是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就是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老耕作习惯,改变单纯的打坝修梯田的办法,讲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退耕还林还草,搞户包小流域治理,收到了显著成效。群众讲是‘山绿、河清了,民富了’。枣园乡有一个庙沟村搞得最好。江总书记视察后充分肯定。”
习老很高兴,又问:“其余20%的人打算怎么办?”
我说:“我们开展扶贫攻坚,采取各级干部下去包村包户的办法,计划在3年之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