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1章 (第3/3页)

主义原理指导革命斗争实践上的成熟,为党中央将西北作为中国革命大本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南梁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都是开拓创新。例如颁布了“十大政策”,即土地、财政粮食、军事、统一战线、民政劳资、文化教育、知识分子、肃反、优待俘虏和各种社会政策。在边区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县、乡立即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土地、牛羊、粮食、庄宅和其他财产,没收富农封建剥削部分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雇农和缺少土地、牲畜的中农,按照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程度划分阶级成分,实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豪绅地主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了改变根据地群众的生活状况,边区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并从政府办的牧场中,提供牛、羊、马匹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过因缺少牲畜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困境。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南梁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从无到有。为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陕甘边特委和苏维埃政府分别创办和发行了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红色西北》。这些如今已经成为文物的纸质粗糙的手工刻制的油印宣传品,第一次把文化的信息和气息传播到了封闭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人老几辈儿没念过书的梢山农民,手中捧着这样一份刊物,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是远比我们今天面对计算机和软件还要惊异和高兴。开天辟地的事情,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撼是局外人很难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革命者,又都是开拓者、改革者和建设者。南梁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即创办了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霍建德任校长,张景文任教员,共有学生60多名。教学设备虽然非常简陋,但校长和教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很强。校长亲自为学生编写课本。学校从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了文化、政治和军事等课程,看的出,一开始就突破了旧学,实行完全的新式教育。1934年10月,在梨园堡还开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吴岱峰兼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习仲勋兼任政委。 南梁政府成立后即改为军政干部学校,校址迁到豹子川的张岔,开设了政治、军事和文化课,同时兼搞生产和军训。此时,马文瑞来到南梁,应邀担任政治教员。

    制度的形成,和经济建设也是完全的创新。陕甘边特委、政府和军委的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从吃饭、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到办公所需的笔、墨、纸张,都由财政委员会按规定统一配发,即所谓的军事共产主义。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政府还规定“党政军的财、粮来源,主要是取之于豪绅、地主,并向敌人夺取”,号召党政军机关经营红军公田、兴办小牧场、种粮种菜、养猪养羊,补充红军和机关所需。南梁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为此,边区政府在梨园堡设立了集市,确定农历每旬一日为集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