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2/3页)
场合讲过同样的话。而且明确注解,就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以后这自然成为了全党的共识。邓是一个既严谨又很讲实事求是的人,他不同意的观点,绝不会轻易引用。他也是一个很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政治营养的人,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内涵且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细节。两代伟人都这么评价,可见是意味深长。
其实西北根据地,还有一个更加伟大而深远的贡献往往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为邓小平同志“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即是在西北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当时情况下争得蒋介石认可的合法的“特别行政区”。这对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华民国而言,亦可谓名副其实的“一国两制”。毛主席讲,“陕甘宁边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实验地”,这就意味着要出经验,出政策,也出制度创新。“陕甘宁边区”本身实行“三三制”领导体制,就是我党运用统一战线的手段,努力争取创造的一种全新的制度。几十年后,大智慧的邓小平由此生发出灵感,用于解决棘手的香港、澳门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效。饮水思源,追根求本,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的西北根据地,为此功不可没。长期以来,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中央挽救了西北,还是西北挽救了中央?” 这个问题提得本身就很不辨证。把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硬是人为对立起来。事实是,如果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红军不来,已经开始了的“错误的肃反”也将断送西北革命成果。因为当时包括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在内的军队营以上,地方县以上干部统统都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抓了起来,即将枪毙、活埋。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派人制止,命令“刀下留人”,才避免了一场屠杀。因此,西北人民在歌中唱到“毛主席来了晴了天!”这是由衷之言,是肺腑之语。但值得骄傲的是,西北根据地这硕果仅存的一片,的确又是十分重要的,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历史地承担起了“中国革命放在西北的任务,”那就是所谓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实践证明,两大任务都完成的很好。
革命熔炉造就国家栋梁
在西北广大群众中,特别是老区群众,无论男女老少大多也没有经见过当年的阵势,却多少都能自豪地叫出老革命的名字,都能讲述几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闹红”故事。 久而久之,刘、谢、习、阎、马等老革命,就像是文学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变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我就曾经同一个当年的堡垒村的老乡口中得知许多有关的信息。村民如数家珍,普遍认为:刘志丹英明,谢子长英勇,习仲勋精干,阎红彦果敢,马文瑞坚毅,王世泰宽厚,吴岱峰顽强……,后来才知,他们小学的乡土教材中,就有以上的内容。许多人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有的地方,凭的是一代又一代地心口相传。但谁也说不清,从南梁走出去的老革命究竟有多少。许多老革命,当年只是十五六岁的红小鬼。是在南梁这个革命的大容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当我写着这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