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游学建议 (第2/3页)
“但我来找官家还有另外一件事:陈东和欧阳澈想要作为使者出使草原和辽国,让我来替他们二人说说情!”
他把刚才二人所请详细说了一遍,又备说二人的才能与见识。
“我是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即便有学识,日后没了人引导也容易受他人左右、误入歧途,还不如在他们未发启时让他们多一些磨练。”
“如今草原各部被天武军挡在阴山之北,也一直没发生过什么争斗,显然他们对我大宋心怀忌惮,也不敢对我大宋的使者怎么样,他们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至于辽国,不仅国力大幅衰微,现在更是离不开我大宋,无论如何也不会跟我大宋翻脸,也就更没什么危险。”
“所以,我倒认为可以答应他们两个,甚至可以考虑让其他太学生也用游学的形式多加磨练,也免得再出现今天的这种事。”
学业未成,就想肩挑大任。
对于陈东和欧阳澈的想法,赵桓想也不想就要拒绝。
但随着宋江后来这么一解释,赵桓又觉得十分有理。
春秋秦汉时,游学的风气十分盛行,那时的人才质量也要比现在高得多,原因就是当时的“选士”制度不是科举,而是举荐。
但自从科举盛行,寒门士子虽然有了一条相对公平的路,也有效抑制了世家门阀对吏治的掌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成了主流,以至整个官场的官员素质有了明显的下降。
宋江的建议,倒是提醒了他。
但这件事是大事,不是站在这里拍脑袋就能确定了的;他需要找人商议,仔细推演。
“这件事我要好好考虑。后天,让他们两个去宫里找我,我在与他们详谈。”
“你好好想想我刚才说的话,我还有事,要先离开。”
赵桓又看了太学一眼,辞别了宋江,带人向皇宫而去。
此时已经过午,他仓促回到东京,又是处理朱家的事,又是处理太学生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