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理想主义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章 理想主义者 (第2/3页)



    欧阳予仟的故事就是话剧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而她有幸听到了最真实的内幕消息。

    作为回报,她带着欧阳予仟来到了上海,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对这位话剧界的前辈颇为尊重,但他不会参与其中,一个是家庭的关系,还有就是这个时代的话剧提倡“以非营业为目的”的演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演出话剧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传播思想。

    1921年春,民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发起者是汪优幼,主要成员有沈燕冰、郑震铎、陈大北、熊佛锡等13人。

    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同年5月创办了中国较早的戏剧刊物《戏剧》,这份刊物发行量极少,算是民众戏剧社的内部刊物。

    他们认为看戏作为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

    他们肩负的责任有两重:一重是改造戏剧,一重是改造社会。

    并且提倡“民众戏剧”的概念,批判旧剧和文明戏的弊端,改变文明戏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教育作用。

    按照林子轩的理解,这些人认为只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想,就能搞好话剧。

    这让他想起后世在电影圈内有关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争论,那些拍文艺片的导演恐怕都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这个理解有些片面,但这就是现实的情况。

    参与戏剧社的都是话剧的爱好者,他们来自学校、报社、银行等各行各业,抱着一腔热情,想要大干一番。

    起初或许一切都很美好,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挣钱,义务劳动的工作成为生活的负担,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经济拮据造成话剧质量下降,人才流失,最终只能解散,各奔东西。

    事实证明,这批人后来都跑去电影圈了,因为拍电影能赚钱。

    他们终于从理想主义转变成了现实主义。

    即便不看好话剧事业的发展前景,林子轩也没有泼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