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 (第2/3页)
是误人子弟。
张军谋对林子轩很热情,目前的上海大学处于草创阶段,需要各方面的教师人才。
比如中国文学系,虽然提倡新文学,但开设的科目以国学为主。
副校长邵力字讲授的是《易经》,陈忘道讲授的是文法和修辞学,叶初伧则是旧体诗。
上海不比北平,想要找到新文学领域的教授并不容易。
别看有那么多社会名流,那些人来演讲可以,讲课就没有时间了,主要是为了撑场面。
创造社的郭沫偌那批人还在日本和上海两边奔波,以沈燕冰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正在和鸳鸯蝴蝶派激战,只有林子轩既有名望,又没什么正事。
当然,这是外界的看法,林子轩表示自己其实非常忙。
中国文学系还算是好的,英国文学系主任何时桢可是学习法律出身的,不过此人有美国留学的背景,管理英国文学系问题不大。
张军谋想让林子轩开设一门有关新文学的课程,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没有问题,只是不要讲《红楼梦》这类传统文学了。
林子轩在复旦大学讲了八节课的《红楼梦》,奠定了他在红学界的地位。
他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了红学的各个派别和研究方面,很多红学研究者悲观的认为以后只要按照林子轩指明的方向研究下去就行了,红学被他讲完了。
这不是说《红楼梦》不需要研究了,而是指没有其他研究方向了。
林子轩讲的是高屋建瓴的大方向,其中的细节还需要不间断的研究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被发现,红学研究只会更加繁荣。
特别是评论派,不同时代的人对《红楼梦》的解读都不同,这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林子轩彻底打开了红学研究的大门,接下来的事情他就不管了。
他把在复旦大学的讲义编成一本《红楼梦初探》,出版后就不再提《红楼梦》的事情了,其实他也没什么可说了。
面对张军谋热情的邀请,林子轩只好答应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