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三十六章 国子监(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三十六章 国子监(上) (第3/3页)

子??堂?^^

    “哥,不得对圣人行礼。”陈再荣提醒。在这里对老夫子无礼,会给口水淹死。

    陈晚荣的理由充分得紧:“我又不是读书人,怎么能给圣人行礼?我要行礼的话,也该是神农才对。我虽是泥腿子,可我也知道一条,不能拜错了圣人,这道理你们懂地吧?”

    那么多人都对孔老夫子恭恭敬敬。独陈晚荣例外,不少读书人已经很愤怒了,正准备着来教训一番陈晚荣,没想到陈晚荣先一步把话说出来。读书人拜孔子,庄稼人拜神农,商人祭陶朱公,这是正理,读书人一下子给噎住了。

    这话谁也无法反驳,读书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陈晚荣从孔子像前大摇大摆的走过,徒叹奈何。

    对孔子陈晚荣并不是完全排斥。是他开启了民智,正是他开了中国教育地先河,陈晚荣对他很有敬意。只是要陈晚荣象那些读书人一样,对着一尊雕像磕头,陈晚荣无论如何做不到,找个籍口搪塞过去了事。

    摇摇头,陈再荣他们跟上去。郑宛如对陈晚荣的做法不能认可,至少也没有理由反驳,只得把这事放下了,当起了义务导游:“这是集贤门。^^?君?子??堂?^^意即广集天下贤士。由太宗皇上御笔亲题。”

    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泥金匾额,上写“集贤门”三字。这三字气势不凡,金钩银划,如欲腾跃苍穹,唐太宗的飞草真是名不虚传。

    对唐太宗这位明君,陈晚荣有着十二分的敬意。虽是见到他的手迹。心里油然而生敬意,整整衣衫,冲匾额鞠个躬。

    见了皇帝的字,就如见了皇帝本人,行礼是必然之事,这举动合符这里地规定,那些因适才之事对陈晚荣不爽地读书人郁闷之情稍解。

    “站住,你们做什么?这是国子监。朝廷重地。等闲人不得入内!”从国子监里出来五个身材异常高大的兵士,拦住去路。喝问起来。

    唐朝的国子监占一坊之地,有一千多间学舍,规模太大,皇城内放不下,是以建在皇城外面,是唐朝唯一不在皇城内的“中央机构”,守卫自然森严,在这里见到兵士,实属正常。

    郑宛如笑道:“索大哥……”带队的军官脸一板,斥道:“郑宛如,少嬉皮笑脸的,我在办正事。”

    “索大哥,我也在说正事。”郑宛如脸上的笑容消失,介绍道:“索大哥,这位陈再荣陈先生奉国子监之命应试,特来报备。你知道的,这次应试可是太子主持哦。”

    后面一句话是在提醒这位姓索地军官不要太无礼,陈再荣是能见到太子地人,后面的话大家都明白。索姓军官冷笑一下道:“就是见皇上,也得这么办,验文书!”

    对他这种不畏权贵地品德陈晚荣很是赞赏。陈再荣取出文书递上,索姓军官验过道:“原来是陈先生,请恕无礼。您请进,这两位得做什么的?”

    郑宛如介绍道:“这位是陈再荣的兄长,特的送陈再荣报备。这是我姐。”

    索姓军官没有说话,看着陈再荣,陈再荣明白他的意思:“索大人,郑年兄说的是实话,这是我哥。”

    “那你们进去吧。记住,得守规矩。”索姓军官手一挥,带人退下。来得快,去得也快。

    郑宛如解释道:“国子监虽是朝廷重地,比起皇城里宽松多了。家人、朋友来访,都可以见。”

    国子监虽是为朝廷培养人才,是官学,毕竟是学术机构。学者之间走访、交流学术是必然之事,要是规定太严苛,不准见面,反倒抑制了学术的展,对这点陈晚荣很是赞赏。

    “这是井亭,东面这门叫敬持门,通孔庙。每当祭祀之时,这里的博士、生员进进出出,人来人往。”郑宛如真是个好导游,逐一介绍。

    从中间大门进入,陈晚荣一下子惊呆了,学舍一幢接一幢,宽大明亮,一眼望不到头,就是现代高等学府也没有这等规模。陈晚荣是高等学府地高材生,万未想到国子监竟然如此宏大,不惊讶都不行。

    郑晴和陈再荣也是讶异。郑宛如笑着介绍:“武德元年,高祖下旨办学,修建国子监。那时的国子监不大,只有四百来人,都是朝廷官员子弟,没有四门俊生。到了武德七年,战事平息,天下一统,高祖扩建了国子监,设立子四门学,百姓庶民可以凭才艺进国子监求学。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下旨大征天下儒士,充实国子监。太宗皇上数度临幸国子监,国子监因此盛极一时。增修学舍一千二百间,扩大了太学、四门学博士和生员,才有今日之盛。”

    从他的话里,陈晚荣真切的感受到贞观遗风,唐太宗遗教,是那么的宏大,怪不得唐朝能够盛极一时,名垂千古!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