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2/3页)
不让我'代理',也没半分损头."
"把那七封信给我."
"不.这件事我得亲自办."
"好吧.你再想想吧.什么时候想通了,愿意交出那七封信来了,就让警卫来叫我."宋振和说着,撂下张满全,就往院门外走去.张满全追出小院.他发觉小院已经被团部警卫班看管起来.那二十七个弟兄,围着两箩筐白面馍、两桶蛋花汤,两脸盆莲花白炒肉片,剥着生蒜,大口大口嚼得牙根发涩的时候,也发觉他们所在的大食堂被迺发五派来的一个连,团团看管住了.不一会儿,团机关食堂炊事班班长奉宋振和之令,给张满全送去了一大碗蛋花汤,一大碗炒肉片,一斤白面馍,一头生蒜,一碟油泼辣子,还给提了一暖瓶开水去.
第二十三章张满全其人
张满全.男.河南洛丰市人.三十一岁.祖籍甘肃陇南.祖母常年在铁道旁扫煤屑.那条肮脏而又顽固的铁路,几乎支撑起了他童年记忆的全部重负.名不虚传一根主干儿.哪年全家迁居洛丰?记不清.为什么要迁居?通常的故事都说是逃难.逃荒、发大水、或者旱够为虐.兴许是爷爷想到洛丰去发财.因为到了洛丰后,满全记得他们家的确在洛丰河车站南边小满巷口子上,置起了个煎饼摊.满记.张小翠.怎么又来个"张小翠"?他说不清.也许不肯说.后来这煎饼摊并进国营第三十九小吃店.但他们一家照旧住在小吃店楼上那间向着街面开一排四扇大窗的大屋里.兄弟姐妹多,屋里有不少张双层床.他说他从小就在"兵营"里长大,这样的说法,和那些排列整齐的双层床不无关系.参军前,上过几年小学.因此,战友们老说他是"知识分子".他说:"操,我呀,知吃分子."不过他对吃,还真不在行.除了懂点煎饼的门道,连条鱼都做不熟.吃现在的吃惯了.上那几年小学觉得没多大意思,便仗着天生一副漂漂亮亮的小生身材和脸模子,考进了市豫剧团学员班.但没两年,栽了.变声期,嗓门劈了.豫剧团想让他改武行.他觉得一辈子在舞台上跟人鞍前马后地翻腾,呐喊,打旗,一张嘴除了'在",就是"是",未免活得太窝囊,就想趁早另打锣鼓重开张.但剧团的人还偏不放,觉得他机灵,腿脚勤快,嘴巴子里又翻得出花活儿,打磨打磨,兴许能培养成一个不错的后台监督.演出经理.主管外事,草签合同,不会叫剧团亏着.可他偏偏又跟剧团里唱旦角的一根"台柱子"新乎上了.假如要摊开来,公平地说,是那根"台柱子"想尝他这根"嫩黄瓜",勾引的他.但剧团里的人当然不会这么说.'台柱子"艺名叫"响八县".闹出事来,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那根"嫩黄瓜"头上一扣,保住这根"台柱子"要紧.必须让他走,还有一个理由.台柱子的男人是她父亲的一个老友.是洛丰市古玩收购门市部大拿一把手的古玩鉴别专家.什么都好,就是老了一点.他擅长鉴别种种昂贵的古地毯.壁毯.从解放前的那时候,到解放后的这时候,他结交了不少有地位有身份的"毯友".他曾经为一位好朋友,从人手里,用收破烂的出水价,收进一批极为罕见名贵的明代西藏红花毯.仅此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