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2/3页)
作,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寻求刺激;后者通常缺乏自信,害怕做不好而迟迟不肯动手,或害怕成功后受到别人的关注。
3、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例如,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4、安吉拉是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效果所抱有的信念。自我效能低的人,对成功的期望也会降低,因而对工作任务缺乏动机,从而导致拖延。只有捱到最后期限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增强工作效率。这导致个体因为拖延任务而能获得更大的自我满足。
5、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改善拖延呢,改变拖延的过程并不轻松,好在已经有了不少关于拖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办法,比如记录自己的拖延、制订合理的计划、奖励自己的不拖延、说服自己开始工作,哪怕只工作五分钟等。但是要解决拖延,最重要的或许是不要一开始就指望根除它,而要把拖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心理上接纳,这样才能应对向着“不拖延”前进过程中的挫败和反复,而不至于气馁下来半途而废。针对心理起因,也可以从下面入手:
1、“拖延”这一行为模式常出现在完美主义者身上,表现出过度的准备,永远只是停留在力求“完美”思考的阶段而迟迟无法开始执行。这可能是缺乏责任心,害怕失败,不能挑战自我的一种自败的心态。
我们在社会中认定的自己的形象,带有某种想像的成分。自我理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