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0章 庖丁解牛十字撩阴刀(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0章 庖丁解牛十字撩阴刀(3) (第3/3页)

心都是截然分开的两种状态,任何时候都用一层坚硬的壳子,把真实思想罩起来,让敌人和朋友都无从捉摸。

    “我只要你,陪我一起‘倒燕’,并不要你做其它事。是成是败,我自己一个人担着。实话告诉你吧,我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从上到下,黑白两道,全都安插了我的眼线。你若是现在就答应我,十日之内,燕王府必倒。”赵天子斩钉截铁地说。

    油泼面、臊子面、裤带面、辣油馄饨、肉夹馍全端上来,连城璧并未因赵天子不请自到而愠怒,反而恭恭敬敬地将第一碗油泼面放在对方面前,然后才把臊子面端给秦王,把裤带面端给我,最后将辣油馄饨留给自己。

    “请吃面。”秦王举筷邀请。

    赵天子也不客气,低头吃面。

    这张桌子的长度为六尺,宽度为三尺稍多一点。当赵天子埋头吃面时,浑身所有空门全都暴露给了秦王。只要秦王出手,三秒钟内,赵天子当场必死。

    我望了连城璧一眼,她的右手握着汤匙,左手已经按在腰间,双眼紧盯着赵天子的头顶百会穴。

    大堂里的嘈杂声突然变得极其遥远,晃动拥挤的人群全都变成了虚化的背景。此时此刻,我眼中只有连城璧的左手与赵天子的百会穴。

    “一刀插下去——不,不必用刀,一根烤肉签子就能解决问题了。从百会穴的正中一签子插下去,赵天子必死。”

    从我的角度出发,这时候不需要谈判,而是需要无所畏惧的刺客、杀手、勇士,就像当年慷慨激昂由燕入秦刺杀暴秦之王的荆轲一样。刺客从不考虑后果,只考虑自己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我右手中握着一根木签,上面一共穿着五块泛着油光、辣椒面红光、孜然面黄光的羊肉,放进嘴里,一口就能撸掉羊肉,只剩一根光秃秃的尖头红柳木签。

    “杀还是不杀?秦王没下令,连一个小小的暗示都没有,为什么?”我一边缓缓地咬掉了第一块肉,在嘴里一下一下嚼着,转眼去看秦王。

    秦王握着筷子,低头拌面。

    臊子面必须搅匀了才好吃,否则三两分钟后下面的面条就坨住了,变成一整个面疙瘩。

    筷子在手,秦王又是距离赵天子最近的,两人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两尺不到。他若出手,才是保险系数最大的。

    嚓的一声,连城璧的左手离开了腰间,但拳缝里已经露出了包银嵌玉的短刀刀柄。

    我一下子咬掉了木签上的其余四块肉,五指轻搓,回味着“十字撩阴刀”的最精妙手法。

    现在,我跟赵天子并排坐着,木签由下向上反刺,正好插入他的胸口要害。

    这种状况下,只要我们三人动手,赵天子必死。

    换句话说,赵天子等于是找上门来送死。

    面拌好了,秦王也低头吃面,同样把头顶要害暴露给对方。

    我不期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杀人是为了什么?”

    惊退过街天桥上那些人的时候,我向秦王辩解过,滥杀无益。

    秦王也驳斥我,杀人可以立威,自古至今,天下英雄都这样做过。

    那么,如秦王所说,杀人可以立威、扬名、报号、传檄天下。

    如果此刻杀了赵天子,而赵天子的人又反杀过来,我、秦王、连城璧不能全身而退——之后,我们又获得了什么?三条性命葬送于解放桥北家乐福而已。

    我们不是刺客,首先要考虑活下去的问题,就连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也不能做,更何况是“三命抵一命”。

    看古籍时,历史上很多评论家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话。其实,这句话貌似有憾,实则是对诸葛武侯的最高赞美。谨慎、不冒险、欲进先退、欲扬先抑、从不冒进、不求大胜……这些全都是诸葛武侯传下来的战略战术、战斗经验。

    杀人,是为了好好活下去。如果杀人之后,杀人者立死,那就是同归于尽的作战方式,甚不可取。

    我望着连城璧,轻轻眨了一下眼睛,把木签子放下,拿起第二串烤肉。

    两支签子切换之际,我已经完成了对整个战局的深度分析,猜透了秦王此刻心中所想。我们都懂得,不求速成,只求小胜,如果赵天子乐意狷狂嚣张,那就任他去吧,犹如太极名言——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

    当下,现场唯一的变量就是连城璧。

    她是秦王的女儿,不甘心父亲受辱,哪怕是别人对于秦王的小小不敬,都会令她产生杀人的冲动。

    “这肉太大了,不好咬。”我说,然后探身向前,握着她的右拳,“小刀借我用用?”

    连城璧咬了咬牙,右拳一挣,但却被我牢牢握住。

    “小刀借我。”我坚决地说。

    连城璧涨红了脸,挣脱不开我的手,负气一甩,任由我把小刀夺过来。

    我用那把锋利的小藏刀把签子上的烤肉一切两半,用筷子夹给连城璧。

    “肉要趁热吃,凉了,吃下去也消化不了。”我说。

    其实我很清楚,赵天子就像这刀下的烤肉,杀他的时机稍纵即逝,再若冒险强杀,只会产生无穷后患。

    在这一对局中,秦王稳坐中军帐,始终洞若观火地把控节奏,没有令局势失控。

    这种“大石镇古桥,八风吹不动,山雨晚来急,野渡舟自横”的大局观,确实值得我学习。

    (天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