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第2/3页)
也不为他人考虑!
我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但另外就有二十个人这样想:“哈!这个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事,那我也一样可以的了!”
从道德的角度考虑,别人的例子和说教一样当然能够有助于社会和法律上的改进,但却不会帮助改进一个人的内在,而一个人的内在才真正关乎这个人的道德。这是因为别人的榜样只是作为个人的动因产生作用,所以,榜样例子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一个人能够接收、接受这种动因。但一个人的性格是倾向于接收、接受这种动因抑或另外的一种动因,正好决定了这个人本来的、真正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道德素质。总的来说,别人树立的榜样是帮助显现出我们性格中良好或者糟糕素质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却无法产生这些素质。所以,塞尼加的话说得很对:“意欲是教不会的。”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质,无论好坏,都是内在天生的。这一道理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轮回学说相当吻合——这是与犹太教相比较而言的。根据前者的轮回学说,“一个人做出的恶行和功德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一个人从这一世轮回到下一世。”而犹太教却认为一个人来到这一世上时,他在道德上是空白的;他根据那令人难以想象的“无须根据的自由、任意选择”,因而也就是经过理性的思考,决定了自己到底要成为天使还是魔鬼,抑或是介[378]乎两者之间的人。犹太教的这些说法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我对其不屑一顾,因为我唯真理是务。我也不是哲学教授,我的职责不是首要巩固、维持犹太教的基本观点,尤其是这一观点已成了永远妨碍人们获得任何哲学认识的绊脚石。“无须根据的自由、任意选择”打着“伦理道德的自由”的名义,成为了哲学教授爱不释手的玩具。我们就让他们自得其乐吧!这边聪明、正直和真诚的人啊!
注释
[1]阿诺德?格林克斯(1624—1699):尼德兰哲学家,着作是《伦理学》。——译者[2]克里斯浦斯?萨鲁斯提乌斯(前86—前36):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古典希腊史家。——译者[3]阿斯莫底斯,善用魔法的邪恶精灵。——译者
[4]约瑟夫?戈比诺(1816—1882):法国历史人类学者和现代种族研究的奠基人。——译者[5]普鲁特斯,希腊神话中善变外形的海神。——译者[6]约翰?蒂希拜恩(1751—1829):德国画
家,歌德的朋友。——译者
[7]雅弗语系和高加索语系同宗,它是流行在欧洲和西亚的一组早期非印欧语系。——译者[8]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家,着作有《论人的本质》等。——译者[9]萨弥尔?普芬多夫(1632—1694):德国法律学家、历史学家。——译者[10]克里斯蒂安?巴斯特海姆(1740—1819):丹麦神学家、博物学家。——译者[379]
[11]弗?苏阿雷斯(1548—1617):西班牙神学家、哲学家。——译者[12]根据叔本华的思想,性格有“悟知性格”和“验知性格”之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