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二十三章:百废待兴、恩威并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百二十三章:百废待兴、恩威并施 (第3/3页)

用城池、地方的物产、资源、人力。

    但是在现实之中并非游戏,真正掌控一地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军心、民心、交通、收支全都需要去考虑。

    现实中的人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做法,各方的势力都需要利益,都想要得到好处。

    若不能做好利益的分配,让跟随着你的人获得利益,得到支持,那么走到最后将会变成孤家寡人走向消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

    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犍为郡的治所僰道,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分为三路,同时进军讨伐叛乱三郡。

    蜀汉三路大军南下,连战连捷,雍闿、朱褒、越嶲三郡的首领相继被斩杀。

    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带领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境内。

    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多重困难之后,终于是在味县的北方,追上了孟获军。

    双方在味县以北展开军阵,爆发激战,最终汉军经历血战,一举将孟获麾下的夷兵击败,孟获亦被生擒。

    接着,诸葛亮大军南下到达味县地区与李恢的部队会师。

    随后汉军向西继续挺进,进兵滇池,并分兵思路,前去平定四周的部族。

    建兴三年,秋,南中之役以汉军战胜而结束。

    诸葛亮击败了南中叛军之后,南疆各部才真正的归心,

    孟获等一众蛮王对于诸葛亮心悦臣服。

    现在许安自然不可能逼反南疆的夷人部落,然后将这些夷人部落击败收心。

    对于如何治理南疆的夷人各部,许安提出了方案,和贾诩、许攸两人,还有雷铜、吴懿商讨之后定下了方略。

    这份方略最后并没有修改多少,贾诩和雷铜等人只是提出了少许的修改意见,方略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不太符合当地南疆部落的情况。

    而许安询问他们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贴近实际。

    大体的方略,许安很肯定,这份方略的举措绝对是正确的。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份方略的可行性。

    方略的着重,主要是以土司制度为主,怀柔与威慑政策为辅,恩威并施。

    汉时周边各国多是俯首称臣,虽然有时掀起叛乱,但是汉军都能将其镇压。

    对于如何治理周边部落、国家,汉庭一般是扶植亲近的势力,以怀柔为主,以威慑为辅,再加上汉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兵强马壮,因此周边的小国一般轻易不敢反抗,汉庭的怀柔政策,也使得很多的部落感念恩德。

    虽说很多部落都没有建立文明,但是受到汉文化长久的影响,并非是只畏威,而不怀德,这也是这个时代令人有些感怀的事情。

    昔日傅燮被围冀县,数千名曾经受过其恩惠的胡骑在城外请求傅燮出城,并愿意保送其返回故里。

    盖勋兵败,胡人首领知晓是盖勋领兵,因为其收过恩惠也不曾加害,反而是将其送归。

    乌桓丘力居等人听闻刘虞就任幽州牧,立即便派出了使者请求归降。

    当时的乌桓还是占据上风,但是丘力居等人知晓刘虞来到之时,仍然是选择了归附。

    而后刘虞被公孙攒斩杀,其旧部乌桓人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反抗公孙攒,要为刘虞报仇。

    有汉一朝,怀德者难以胜数。

    只不过,怀德者有,但是无赖者更多,与其将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于人性,还是将希望寄托于完善的制度更好。

    在怀柔的基础,也要有武力的威慑。

    强大的武力是能够控制这些部族的真正的保证。

    在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真理只在剑锋之上,尊严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没有强大的武力,一切都是虚妄,而现在黄巾军并不缺乏武力的威慑。

    怀柔和威慑并行,恩威并施,才能使得周边夷人部落心悦臣服。

    而土司制的推行,便是用制度确保周边部落的归附。

    汉朝以后,各朝对于周边各部落、国家管辖逐渐确立了制度。

    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