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

第515章 优生优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15章 优生优育 (第2/3页)



    接着,借助一个著名国学大师发出的如何治理天下的论断,展开另一番宣传攻势。

    这位老学究认为治理天下,就应该向古代帝王那样讲究仁义礼智信,并且列举各个朝代所谓的大治故事,希望以此来教化国人。

    就在众人大惊失色的时候,国民日报连连发表文章,列举历史书籍记录的这些帝王种种失德之举,说明这些帝王虽然在天资上虽然比其它帝王聪明,但其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源较多,从而创造天下大治的条件。

    国民日报考证了各王朝更迭时全国人口数字,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人口数约为4000万。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户口数1223.3062万,人口数5959.4879万。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户口数大约1067.7690万,人口数5647.6856万。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户口数大约890.7536万,人口数4601.9956万。

    而全国出现安定的时候,全国人口已经锐减到二成或以下: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为300万上下,人口约1400万,锐减到1/3.

    光武帝去世时,全国户口为427.9634万,人口2100.7820万。锐减到1/3.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户口数为245.9840万,人口数1616.3863万。

    锐减到1、4.贞观初年,户口不及300万。锐减到2/5.

    在这些触目心惊的数字面前,很多反对者感到问题严重性,一些人纷纷改变主张,表示尊重政府决策,建议在全国施行计划生育。

    但就在大家正要欢庆胜利的时候,一个前清进士提出问题,在古代中国人口基本上控制在5000万左右,为何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口能够增长到4万万人,如此局势方为之一变,反对者仿佛又找到理论根据。

    而就在这时,杨兴提出观点,经过多位大师润色,最后以民政部长王宠惠的名义发表了社论,在社论中,提出人口规模应该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每个朝代人口膨胀到5千万,往往引起社会问题,主要因为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在北方,全国出产只能维持到5千万人左右的规模。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江南各地得到充分开发,中国这片土地上能够承载人口数量随之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缓慢的,是以牺牲人民生活质量为代价的。

    这在明朝与清朝表现尤为如此,通过从南方地区运输大量粮食,从而维持朝廷稳定。

    历次人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起义,是北方出现连年旱灾,全国人民无以为继,饥民无以为食,被迫如此。

    这正如在前几年,在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匪患猖獗一样,在审问一位被俘的土匪,问其为何当土匪,这位土匪叫嚣着:你剖开爷的肚子,就只要爷为何当土匪了。

    诚哉斯言,如果大家能够通过劳作获得生计,又有谁愿意在刀口中混饭吃。

    在前几年,国民革命军每占领一个省,一些地方武装面临解散的时候,很多人为了有口饭吃,坚决不同意解散,到最后即使干工程兵,每天从事重体力活也在所不计。

    良民成为土匪,前几年军队整编过程中难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