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1章 (第1/3页)
在人们赖以生存的制度秩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关系网就这样形成了。换言之,关系网是传统与现代制度断层的产物。
关系的获得:十七种人脉与三个要件
关系如何产生,又如何得来?这听起来,既像是一个学术课题,又像是一个经验门道、混世技巧。
关于关系的学问,学校里没有,图书馆里不多,倒是地摊书上有一点,又说不透。有趣的是,社会上随便抓一个老江湖,可能比一个大学社会学教授懂得更多,参悟更透。偏偏是,老江湖不做学问,老教授不懂江湖,这就形成一个断层,使“关系学”成为一个谜,到底是什么,光听人挂在嘴边,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其实,要了解关系的源头,了解个人关系的源头活水,须从以下17种人脉入手,这是关系的第一个要件。
十七种人脉
做成关系必须具备三个步骤:
第一,具备以下十七种现成人脉资源,至少一种,越多越好;
第二,具备面对面互动的历史过程,俗称“处”;
第三,启动人情交换程序,发生人情债务互易纪录,俗称“帮过忙”。
简称“三大件”:十七种人、“处”和人情。
这里逐一讲述,先说第一。
人来到世界天生拥有自己的亲属,却不天生拥有关系。关系非一日所成,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要靠个人生活履历的有心营造、缓慢积累。具体看,在中国社会中,许多具体人际关系都可以自发地衍生成“关系”。经初步汇总,大抵有以下十七种:
亲戚、朋友、同学、校友、街坊、邻居、同事、师生、师徒、战友、领导、部下、同乡、同党、干亲、结拜、世交。
擅搞关系的能人会主动利用当中的大部分资源,而一般普通人仅仅利用其中一部分。这十七种人际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属后天缘分,一类属天生渊源。天生的,即降临世间即命定拥有的渊源有三种:亲戚、同乡和世交。除此之外,都是后天所得。
1.亲戚
“亲”即血亲,“戚”即姻亲,合称亲戚。不论亲或戚,都因家族而来。传统亲戚之间,大多从小时候就经常来往,耳鬓厮磨,相互熟悉,因而有感情;不在一起长大的,也有家族基础作依托,经长辈亲戚引荐后交往。
2.同乡
同乡是个貌似清楚却不能认真定义的模糊概念,有大同乡小同乡之分,很大程度上依赖双方对原籍的地理范围和方言文化的认同。原籍归小到一乡,大到一省,都被称之为同乡,地方越大则越模糊。至于同村,则不叫同乡,而叫同村,类似城市邻居。同乡与同村不同,同村人认识,同乡原本不认识,在外地碰到相互攀认,因而带有移民性质。同乡是一个移民文化概念。由于“乡”的范围模糊——仅仅是一个有诉求而被故意炒作的符号而已,它的地理范围可以撑得很大,演变成一个方言文化概念,譬如东北三省和江浙两省是“大同乡”。此外,还有套近乎的“半同乡”,即配偶家、外家的同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